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记者直击 >

让“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我市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来源:聊城日报  2024-10-21 09:10:51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吴建正

  75年栉风沐雨,75载接续奋斗。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望过去,聊城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文化“两创”,文物保护工作深入实施,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了从文化“流量”到经济“增量”的华丽转身。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市通过坚持文化“两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文物保护项目深入实施,一批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聊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古建筑,以及剪纸、葫芦雕刻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文化遗产成为聊城独特的文化名片。

  刘英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临清人,也是运河文化的守望者,2007年起,刘英顺与网友们分享探寻老胡同的心得,并通过网络发帖组织临清胡同游。17年来,刘英顺已组织讲座、专场胡同游7600余场,开展“胡同游”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几十万人次。“宝藏小城”临清,逐渐被更多人看到。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当地重点景点监测游客达到41万人。其中,东宛园景区客流量屡创新高,日均入园游客数量达4万人次;运河钞关景区凭借独特的文化禀赋成为假日旅游市场“新宠”,最高日接待游客过万人;在城区体验美食游客更是无以计数,假期期间,临清城区外地牌照车辆超过总车辆的50%;临清全域酒店满房率几近100%;多数餐饮场所满座率几近100%,翻台率300%以上……

  文艺精品的涌现,也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文艺演出中,聊城人民用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情感,将节目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舞动、每一段腔调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场文艺演出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在文化产业方面,聊城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批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依托聊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以阿胶为主题的养生旅游产品、以锦鲤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聊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聊城古城区米市街的一处小院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因为喜欢本地文化而聚在一起,用自己设计的产品宣传家乡。2020年,雷浩和朋友一起创办了“福芦承”文创工作室。“福芦”谐音“葫芦”,葫芦文化是聊城文化的代表之一,“承”字有着传承的意思,他们希望通过文创的方式,把聊城的非遗传承下去。10月12—15日,小院不远处的光岳楼下,第十六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余葫芦客商、种植户、葫芦文玩爱好者齐聚聊城。目前,葫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聊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种植加工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葫芦产业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

  10月15日举行的聊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水上古城景区数字化文旅项目等24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6个金融机构支持文旅项目签约,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旅行社总社、山东出版集团等8家企业分别签订文旅产业发展战略协议……“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聊城文旅产业发展必将按下融合“快进键”,驶入发展“快车道”,为建设“六个新聊城”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