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强了根基 兴了产业 富了群众——东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聊城日报  2022-12-20 09:01:04
A+A-
分享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崔颖 侯昌明

  棚外寒风凛冽,棚内温暖如春。12月18日,时近冬至,在东阿县牛角店镇黄起元村的草莓大棚内,一颗颗娇嫩欲滴的草莓点缀在绿叶间,散发出迷人的清香,孕育着美好的新时光。

  村民尹承峰种了4个草莓大棚,上季草莓毛收入50多万元。这季头茬草莓刚刚上市,尹承峰弯腰轻抚绿叶,笑意挂在脸上,眼神里全是丰收的影子。

  希望,在田野上升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阿县系统谋划大“棋局”,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强化组织保障、聚焦产业发展,全力促振兴、富口袋、焕新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更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不久前东阿县举行的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大桥镇党委书记于霞将一份特殊的礼物带到了现场——东阿黄河鲤鱼。这条产自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鲤鱼,金鳞赤尾、体形似梭,背鳍上还有溯源二维码。

  在东阿,有22家像绣青水产这样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总养殖面积达600公顷,黄河鲤鱼年产值达1.6亿元。东阿黄河鲤鱼,成了农民手中名副其实的致富“锦鲤”。

  无独有偶,在刘集镇新众家庭农场,这段时间200亩冰葡萄陆续成熟,卖到全国各地。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新众家庭农场着力做好葡萄这一“甜蜜”文章,让小葡萄“串”起乡村致富路。“这个品种一年能挂3茬果,成熟期持续到12月底,糖度可达23度,亩均收益3万元。”农场负责人臧占涛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

  秉承这一理念,东阿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目标,重点打造牛角店草莓、大桥黄河鲤鱼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响“东阿优品”区域品牌。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争创省级“新六产”示范县;做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好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平台作用,建立县外人才研发飞地,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目前,东阿县已有“东阿黑毛驴”“东阿鱼山大米”“东阿黄河鲤鱼”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东阿县阿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地理标志商标17个,“三品”认证个数累计达到241个。东阿县还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增效工程,打造一批特色电商村,培养更多“土生土长”的电商达人,完成“快递进村”全覆盖,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大市场。

  党建联合体,筑牢“第一工程”

  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东阿,谈农业必会提到黄起元村的草莓。该村党支部书记尹承荣谈起草莓产业发展,感触颇深。十几年前,黄起元村党支部便领办了合作社,但彼时很多村民对这一事物并没有信心。“都种草莓,卖给谁去呀?”“现在说的话好听,等种上草莓没人管了咋办?”质疑的声音不断响起。

  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合作社!几年下来,社员的腰包鼓了,那些存在观望心态的村民自然就信服了:“我们也要入社。”尤其是店子新村成立后,党建联合体按照“集聚提升”的要求,以黄起元村的草莓种植产业为基础制定了新村产业发展规划,共享“产管销”服务,迅速带动了其他村同步发展。目前,合作社已有五六百名社员,草莓种植规模达2000余亩。

  东阿县打通组织联建、制度联抓、资源联用、网格联动、产业联兴、服务联办路径,新村实现从“形合”到“心合”,打造了以新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党建联合体。

  陈集镇李庙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产业村,陈集新村成立后,带动胡楼、河西王、胡庄等网格村成立葡萄产业党支部,葡萄产业由原来的103亩增加到了830亩,年产葡萄200万公斤,进一步壮大了市场优势。

  东阿县制定了新村运行管理办法,推行“六联六促”新村运行模式,形成以新村党委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经济组织为龙头、配套组织为支撑的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为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东阿县创新实施村集体经济“末位提升、三年倍增”计划,启动发展村集体经济“红支书”品牌建设项目,将村干部绩效报酬与新村党委评价、业务考核等次挂钩,推动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村级工作。

  普惠全民,共富成果群众共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担当。

  “前几天,我领到了3260元分红。”东阿县鱼山镇鱼北村脱贫户房燕生言语中满是喜悦之情。房燕生领的分红,来源于镇里重点产业项目的收益。今年,鱼山镇已经为23个自然村的143户脱贫户发放了分红。

  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在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便是消费水平、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和文化理念的不断提升。

  姜楼镇陈店新村投资600余万元建起了集便民服务、政策宣传、道德讲堂、文艺演出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了200余米长的党建一条街,为群众提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文化娱乐和学习场所。

  周末,铜城街道兴隆屯村,大人们在韭菜棚里忙活,孩子们在村前的文化广场上玩耍……这个曾经贫瘠的村庄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将新农村的幸福美景展现无遗。

  距铜城街道15公里的姚寨镇,则以整治残垣断壁为突破口,通过突出点线面、整治抓规范、分工齐作战、宣传随处见、督导压重担等多种举措,掀起人居环境整治高潮。随着300余处残垣断壁清理完毕,各村庄旧貌换新颜。杨南村村民孙传义经营着一家烧鸡作坊,他说:“如今,自己的腰包鼓了,村貌也更漂亮了,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每天出门做生意都有好心情。”

  发展到底为了谁?为了人民。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东阿的乡村振兴,恐怕最为贴切的就是厚度和温度。产业兴旺,展现着厚度,一心为民,彰显了温度。无论厚度还是温度,目的都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东阿将人民利益“置顶”,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父老乡亲,凝聚起全县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群策群力、携手前行。

  每一处变化,都激荡着历史的回音,彰显着新时代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大业,东阿正释放前所未有的激情和能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任玉伟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