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朱玉臣:我在聊城评剧团的那几年

来源:聊城日报  2022-11-09 09:59:50
A+A-
分享

  ■朱士法 

        朱玉臣,是我在聊城地区纪委工作时的老领导。1928年8月出生,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2月离休,离休前任原聊城地区纪委委员。

  早就听说,朱玉臣同志曾有一段在聊城评剧团工作的经历。他长期从事党务工作,从未接触过文艺,也没有文艺的特长,怎么阴差阳错地在文艺界工作了几年呢?带着这个疑问,近日我对他进行了“采访”。

  9月2日上午,我敲开了朱玉臣同志的房门,一进屋,坐在沙发上的朱玉臣急忙站起来迎接。没想到95岁的他,身体仍很硬朗,除了视力稍差以外,耳不聋、口齿清楚、大脑反应灵敏,说起话来思路清晰。

  坐定后,我说明了来意,他笑着说:“这都是50年前的事了,具体情节已记不清楚,只能说个大概。”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他在评剧团的那段日子。

  1970年10月,朱玉臣同志从聊城地革委政治部调到聊城大笛子剧团任党建领导小组组长。那个年代强调突出政治,实行“外行管内行”,加强党对文艺团体的领导。可是他只待了两个月,大笛子剧团就解散了,他又被调到聊城地区评剧团,任党支部副书记。

  聊城地区评剧团,其前身是天津宝记评剧社,后改称大众评剧团。1955年聊城专署与天津市协商,将剧团划归聊城,称聊城专区实验评剧团。1963年,评剧团进京演出《八一风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了聊城评剧团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当年剧照

  朱玉臣同志说,1971年正月初六正式到评剧团上班后,接到一个外出学习的任务。他带领几名业务骨干,去北京学习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他们除了现场观摩看戏以外,还与中国评剧院有关人员进行座谈,进行具体的交流学习。从北京回来后,全团就投入到紧张的唱腔设计和排练中去。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由民间小戏发展起来的,它反映社会现实,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武戏剧目很少,评剧团缺少武打演员。因此,他们就从已解散的大笛子剧团招来几名武功好的演员。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于当年5月在聊城正式演出。

  《智取威虎山》在聊城演了近半年的时间,后来剧场上座率越来越低,因移植的样板戏,唱腔是参照现代京剧改编的,按照文艺创作“三突出”的原则,改编后的评剧“老味”少了,有的地方还带点京戏味,唱起来有点“四不像”,再加上观众都熟悉了样板戏的唱腔,对改革后的评剧不好接受。这样下去,大家觉得没有前途。在一次赴德州演出时,听说山东省话剧团正在济南机床二厂演出《南征北战》,于是朱玉臣赶紧带人前去观看。看后,他问随行人员:“你们说这出戏咱们能排吗?”大家说:“能排。”于是他们就托关系弄来了剧本,开始排评剧《南征北战》,演出后,效果不错。

  1972年元旦期间,地区民政局要到济南慰问在聊下乡的知青家属,剧团应邀到济南演了一场。在济南期间,山东吕剧团正在演《杜泉山》,评剧团派人去看,看后觉得这出戏不错,可以排。可没剧本怎么排?那时,剧团演出的剧本一般不会往外传,他们就托关系找到吕剧团乐队的一位同志,偷偷借来剧本,几个同志分工整整抄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将剧本送还。

  从济南回来后,剧团立刻投入到编排《杜泉山》的工作中。因快到春节了,经剧团研究,春节前排好,春节放假。那时剧团演出任务重,剧团的工作特点是越过节越忙,很少放假。大家听说今年能跟家人过个团圆年了,很是高兴,排新戏的劲头更足了。

  朱玉臣同志回忆说,那时排戏,剧中唱腔先由演员自己设计,再由导演组审定。记得杜妈妈“摆伤疤”一段,导演对演员的设计不满意,认为现代戏还是老腔老调不合适,得改。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朱玉臣说,你们别争了,先排着,看看观众反应再说。1972年3月,评剧《杜泉山》在聊城新华舞台正式演出。没想到,这一唱段演出效果最好,观众掌声一片。朱玉臣深有体会地说,评价一出戏的好坏,关键要看老百姓的喜爱程度。

  朱玉臣说,聊城评剧团的剧目之所以观众爱看,不得不提到台柱子筱佩珠。筱佩珠,原名翟惠贞,9岁学戏,14岁挑大梁,擅长青衣、花旦。她扮相俊美靓丽,唱腔细腻委婉,韵正味足,表演以情带形,玲珑传神。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她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断积累的艺术修养,广收并蓄,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京津冀鲁大地久负盛名,在聊城更是家喻户晓。

  朱玉臣说,在临清演出期间,有一天晚上,发现这一场的观众与往常不一样,大家不专注看戏,而是不断低头写着什么。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河北省的四个剧团结伴来学戏。

  《不平静的海滨》是聊城评剧团那几年排练最成功、演出效果最好的一出戏,几乎是场场爆满,追着要票的更是络绎不绝。有的人已经看过两三遍了,还会跟着挤场子。那段时间成为聊城评剧团又一“辉煌”时期。

  朱玉臣同志回忆说,那个年代剧团的演出条件很差,演员非常辛苦。不管春夏秋冬,演职人员都睡在剧场里,冬天没暖气,夏天没风扇,自己做饭吃。运输的车辆是从汽运公司租来的大货车,底下放盛演出服装、道具的箱子,上面是大家的被褥行李,在上面坐人,再加上那时的公路路况不好,很不安全。在剧场演出,三九天,台下观众穿着棉衣还冷,台上演员因剧情需要穿着单衣,有时冻得发抖,下了场马上披上棉衣。夏天演出,本来天气就热,再加上灯光的照射,舞台上温度更高。特别是演《智取威虎山》时,扮演杨子荣的演员穿着皮大衣,一场戏下来,内衣全湿透了。还有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床喊嗓子,回来后练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不假,就是这样。舞台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令台下的观众奉上阵阵掌声,是因为背后付出过无数汗水、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朱玉臣说:“1973年8月,由于落实政策,我被调回聊城地革委政治部组织组任副组长。1979年地委纪委恢复成立,任地纪委委员兼审理科科长,直到离休。”

  朱玉臣同志共在评剧团待了3年多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虽时间不长,但那段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已95岁高龄的他,谈起来仍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他的记忆力实在让人佩服!

编辑:蒋希伟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