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千帆竞发势如虹 风劲潮涌逐浪高——聊城市扎实推进“三个十大”行动·十大扩需求篇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8-09 10:48:26
A+A-
分享

■本报记者 王军豪

8月4日,在山东海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有七八个工人在忙碌。偌大的车间里,磨床机、超精机等设备有序运转的声音传出,工人盯着设备上的监控画面,一套套不同规格的轴承次第从生产线上“走下”。“现在,一名工人能照看七八台机器,而以前,每名工人只能操作一台机器。”海赛轴承副总经理刘元兴介绍,通过数字化赋能,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对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需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围绕全省“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我市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数字赋能增效、工业技改提级、综合立体交通网……扩需求行动协同推进、蹄疾步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山东京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2万吨镀锌钢板项目

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

地处临清轴承市场和锻造基地“咽喉”的潘庄镇,是国内第一个轴承全链条生产加工基地,而数字经济产业园则是潘庄镇立足轴承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根据产业分布规划建设的五大产业园区之一。海赛轴承,便是潘庄镇轴承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代表。

山东海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清洗车间

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海赛轴承入驻潘庄镇数字经济产业园。“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高端农业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等领域,每年可生产各类轴承300万套,潍柴、雷沃等大型企业都是我们的稳定客户。”刘元兴说,海赛轴承新上自动化生产检测设备110多台套,全面投产后,预计年生产圆锥滚子轴承620万套。

在产品清洗车间,工人张代新轻轻按下按钮,自动清洗机便开始运转。一套套轴承通过轨道“走进”清洗机,历经清洗、翻面、甩干,漏装、合套、检测,涂油、匀油等工序以崭新面貌示人。“以往,每道工序都得有一人负责;现在,这么多工序只需一人。”刘元兴说。

海赛轴承的数字化车间改造工程现已完工。在完成智能化连线的基础上,车间利用5G+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完成设备上云,实现对生产、订单、库存的精细化、可视化管理,在大大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还能精准对接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刘元兴说,如今,企业形象提升了,订单多了,产品远销美洲、欧洲等地。

数字经济点燃轴承产业发展新引擎,大大增强了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与海赛轴承一路之隔的山东朗澈轴承有限公司,同样是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之一。在朗澈轴承,董事长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就设在生产车间。“把办公室搬到生产车间,目的就是随时发现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堵点、难点问题,并及时解决,实现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朗澈轴承总经理都俊衡介绍。

山东朗澈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都俊衡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生产车间。一路走、一路看,自动化连线数控轴承磨床、超精机、高精度无心磨床、双端面磨床……一台台设备有序运转,虽是传统制造企业,但满满的科技感让人叹为观止。“以前,每台设备都要单独配备供水、供气、供压装置,而现在,通过转型升级,一条生产线上的20多台设备只需一个集中供水、供气、供压系统。”都俊衡说,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空间,提升了生产能力,更实现了节能降耗。

朗澈轴承拥有先进的影像分析仪、热处理检测仪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企业每年可产轴承900万套,国外印度、巴基斯坦,国内镇江、哈尔滨等地都是我们的市场。”都俊衡说。

潘庄镇还新建了山东轴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赋能中心,打造了“一底座、两中心、多平台”,融合企业与政府、贯通生产与消费,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政府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互联共通。

潘庄镇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良好发展态势,是我市以数字经济蓄势赋能的缩影。为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我市制定出台了《聊城市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印发了《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在聊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施展拳脚,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工业技改“改”来真金白银

工业技改提级,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几百种轴承让人大开眼界。小的如鸽子蛋、大的一人环抱尚且困难,这些轴承熠熠闪光,印证着博特轴承非凡的经历。博特轴承厂区外观看起来不“显山露水”,但就是这家企业用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发展,并站在了行业头部。

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精密机器人轴承生产线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聊城市工业设计中心、聊城市薄壁特种轴承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林总总的荣誉,是博特轴承技改提级最真切的注脚。

走进博特轴承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一个个现代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一套套做工精细的薄壁轴承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在磨工设备上,贴着印有二维码的管理标识卡。“这是智能生产系统的二维码。”公司办公室主任牟景润介绍,这个生产系统覆盖每个工位,可以实现对生产任务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掌握每个订单的进度,也为更好地调配生产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公司轴承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从德国进口的测长机、从日本进口的万能测量机等高精设备非常显眼。“我们实行首件检测制,每次开机后生产的第一套轴承都要送来检测,合格后才能继续生产。”牟景润介绍。通过改进车削、热处理、磨削工艺技术,博特轴承自主研发达到进口设备精度的磨床及超精设备,一个个瓶颈相继被突破。如今,博特轴承研发轴承类产品500余种,获得5项科技成果、2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工业技改提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与博特轴承同为传统企业的信发集团,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信发集团信源公司厂区内,工人在操作间操控着主屏幕,石膏板、砌块生产设备轰鸣运转。曾经,信发集团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泥等各种废料,废料的处理一度成为难题。近年来,信发集团加大技改投入,把粉煤灰、煤渣以及脱硫石膏等作为原料生产粉煤灰蒸压制砖、高端石膏板、砌块等产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种模式,使能源和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信发集团信源公司环保建材脱硫石膏板生产车间

信源环保建材脱硫石膏板生产车间是全国最大的纸面石膏板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传送带快速运转,脱硫石膏被制作成石膏板,整装待发。信源公司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及煅烧工艺,加入多种功能性添加剂,将脱硫石膏重新利用,生产出抗折性、抗压性更强,环保性更优的高端石膏板。如今,信发集团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脱硫石膏年消耗180万余吨,销售收入增加约25亿元。

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2022年是全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我市大力实施制造业技改攻坚行动,加快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生态化技改,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省级“一县一策”“一园一策”技改现场会7场,55个项目列入省技改重点导向目录,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36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1.9%,增幅居全省首位。

山东洛奥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这个项目的实施对于临清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是有效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还是围绕国际内陆港运营资源,实现集群化、链条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关键一环。”8月4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王冰介绍。

王冰所说的是鲁西国际内陆港项目。今年3月,山东港口物流集团与临清市签署内陆港产业项目合作协议。长期以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与临清市保持着密切合作。临清青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作为临清内陆港的运营主体,经过多年业务开发,内陆市场基础雄厚,业务操作功能完备;临清内陆港作为山东港口集团在聊城最早规划建设的内陆港,产业基础雄厚,业务运营成熟,货源生成量大,这些都成为临清赢得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青睐的原因。

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是“十大扩需求”行动的首位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行动计划又被排在“七网”之首,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港口全都列入计划表。作为内陆城市,聊城如何扩大外部需求是释放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临清内陆港青港国际物流园仿佛微缩版的海港,一辆辆集装箱车来回穿梭,延伸的铁路线将货物发往全国各地,这里连续7年稳居省内班列运量首位。往返于青岛、临清间的“临清号”货运班列,把货物直接运抵青岛港,进而通过港口航线,挺进全球市场。临清市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推动了外贸固稳提质。

4月22日,临清市成立鲁西国际内陆港综合产业项目工作指挥部,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上阵,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此后的每一周,指挥部都会发布工作简报,公布项目进展和相关问题解决情况。

鲁西国际内陆港项目计划于2026年12月竣工,2030年底实现规模化运营。届时,这里将实现与港口的高效联动,年集装箱货运量突破50万标准箱,干散货吞吐量2000万吨以上,实现年交易额150亿元以上,更可打通物流货运的上下游产业链,与高铁新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相结合,打造鲁西国际陆港新高地,实现“以港带产、以产带城、港产联动”的“港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让聊城再现明清时期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的新辉煌。

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是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与需求协同发力的重要举措。聊城将聚焦关键领域,抓实项目建设,强化政策支撑,书写扩需求的精彩之笔。

高新财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智能制造产研基地项目

(图片由朱玉东、王军豪、商景豪、吴建正拍摄

编辑:万昊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