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梨园村再续梨园情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5-17 09:35:10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张传思

  “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娶阳谷的杨文渊。”5月11日,在阳谷县郭屯镇梨园村的梨园里,说起50年前在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72岁的村民杨连基笑得合不拢嘴。

  杨连基所说的“人人都想娶”的杨文渊也是梨园村人。上世纪60年代,该村以种植梨树为主,辅以庄稼,村民们生活还不错。1967年,梨园村成立了一支由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周边村进行义演,演出的作品除了《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京剧,还有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小品《问路》、快板书《梨园里都是好风光》、舞蹈等20多个节目。最红火的时候,文艺队有40多人,仅锣鼓队员就有8人。当年20岁出头的杨文渊常扮演《沙家浜》里的沙奶奶,她以出众的气质和出色的唱腔,赢得了不少“铁杆粉丝”,是文艺宣传队的“名角”。于是,就传出了“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娶阳谷的杨文渊”这样的话。

  “白天村民们下地干活儿,晚上村干部组织大家反复排练。每到晚上,村小学的三间瓦房里就灯火通明,队员们排练,旁边看戏的村民挤满了屋子,队员们经常排练到大半夜才各自回家。”71岁的杨安华和杨连基一样都是锣鼓队员,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两人聊得津津有味。“沙奶奶”杨文渊结婚的时候,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在婚礼现场,闹洞房的乡亲围堵着杨文渊不让她出屋,非要她现场唱一段才行。于是,杨文渊戴着盖头就给乡亲们清唱了一段,这才顺利过关。

  “1982年,因骨干演员离乡、生产形式变更等诸多原因,原本红火的文艺宣传队随之消散,曾经热闹非凡的排练场,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危房。草长得有一人多高,荒凉得使人难受。”村党支部书记王同斌说,这几年,村民富了,生活好了,村“两委”开始琢磨怎么让大家的精神生活也“富裕”起来。

  2021年,聊城市信访局派驻梨园村第一书记杨亚杰一到任,就被村民问了个“大红脸”。“村民问,杨书记,你是来驻村的,还是来作秀的?要是你有能耐,就把俺村的文艺队找回来!”杨亚杰说,他详细了解到该村实际情况,老文艺队队员年龄偏大,年轻人又外出打工,村里人才断档,举办活动凑不齐人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须铸魂,而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杨亚杰认识到,虽然重组老文艺队伍不现实,但进入网络时代,可以想些“新点子”,让梨园村实现文化振兴。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入户调研后,杨亚杰与聊城市电视台、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阳谷县妇联等多家单位联系,招募各领域文化能人来梨园村表演节目、展示才艺,并在微信公众号“初心梨园”发布才艺视频进行网络宣传,在网络建起“云舞台”,陆续上线了《心动梨园》等系列短视频,讲好“梨故事”,传播“梨文化”。

  线上有舞台,线下更要有队伍。在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帮扶下,以县文化馆演员为主力的专业队伍走进梨园村开展公益培训,舞蹈、曲艺、京剧、小品等15种“文化套餐”成了村民的“家常菜”,村民们边学边练,纷纷有了文艺范儿。

  “……共产党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中国共产党,早已是家破人亡!”一棵梨树下,已经70岁的杨文渊正对着在网上新购的一套直播设备“开嗓”,“杨书记说了,俺这嗓子还挺亮堂,还能唱!过两天村里大舞台开戏,俺还得上台,让沙奶奶再当‘主角’!”

编辑:赵鹏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