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记者蹲点行动丨春风又绿“金七级”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4-25 09:27:38
A+A-
分享

   ■本报记者 曹天伟 本报通讯员 杜汉书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历经辉煌与沉寂,如今的京杭运河阳谷七级段,又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沧桑的运河河道、古老的七级码头、斑驳的青石板路,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金七级”的辉煌。面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七级镇将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4月22日,记者来到这里,一览这座运河古镇的靓丽新姿。

  往昔胜景从记忆中走来

  算盘、斗柜、篓子、针线筐、织布梭子……在七级镇运河东岸两条古街交会处,有一座乡村记忆博物馆,馆内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有些是镇里征集的,有些是群众捐赠的。”七级镇副镇长王宁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附近一些学校的学生就到这里研学旅游,孩子们对这些老物件充满好奇。

  除了乡村记忆博物馆,在这处路口,还建有七级百货部、“一碑担两间”茶馆、人民公社食堂等,向旅客展示着古镇当年的风貌。

  明清时期,七级成为运河沿线名噪一时的漕粮集散地,阳谷、东阿、莘县、肥城和平阴都曾在这里设粮仓进行漕粮转运。因为上缴的漕粮主要是高粱、麦子、玉米,成熟后都是金黄色的,故七级享有“金七级”的美誉。但随着晚清运河漕运被废止,七级随之陷入萧条,运河码头也因附近居民侵河填土盖房,被深埋地下。直到2011年,南水北调工程借用古运河河道,清挖河道时七级码头遗址才由省考古所发掘出土。

  沿七级码头拾级而上,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七级镇党委书记闫冬介绍,古街因运河漕运而兴盛,大隅首、小隅首和西街街道格局至今仍保持原样,特别是西街汇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是阳谷运河三镇古街中保存最为完好的。

  为重现运河沿岸风情,从2019年起,七级镇对古码头、古街区启动保护性修复,对七级百货部、翟家祠堂门屋、明代狄家药铺、供销社等建筑实行现状整修,对翟家祠堂东厢房、翟家祠堂正房、“一碑担两间”茶馆等6处建筑实行重点修复。修复过程中,该镇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加固残损构件、补砌坍塌部位,使其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

  沉沙池边建立生态果园

  对地处沉沙池区的七级镇来说,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治沙是一道必答题。

  迎着灿烂的阳光,在3号沉沙池附近一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梨园里,满树梨花竞相绽放。作为七级镇三里村“人才引进”项目的第一批能人,赵玉芹正对果枝进行修剪、牵拉。赵玉芹是莱阳人,2016年和丈夫一起来到七级,在沉沙池里建起了一个占地200亩的梨园。在夫妻二人的精心照料下,梨园连年丰收,去年收入1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也有了显著增长,这是三里村探索出的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子,实现了党建与村集体经济有效结合、齐头并进的局面。

  经过多年治沙植树,如今,在七级镇沉沙池道路两旁,3000多亩杨树、梨树、桃树等树木已是一片绿意葱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而每到春季,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构成一片花的海洋,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除了植树造林,通过深入调研论证,七级镇还探索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把沉沙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再覆盖原状土,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通过这一方式,全镇沉沙池区还耕面积6000多亩,既减少了泥沙大量推进带来的环境影响,又改善了群众耕地条件,增加了沉沙池区群众收入。

  不仅在沉沙池边,在全镇各个村居,七级镇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镇域面貌持续改善。进一步改善了乡村振兴面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河道内碧水潺潺、鱼翔浅底,村路旁绿荫如盖、花香弥漫。如今的七级镇,成了绿色宜居的“天然氧吧”。

  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禀赋,成为七级镇发展文化旅游的最大底气。闫冬告诉记者,目前,七级镇正实施特色运河古镇品质提升工程,以镇区古街为中心,以沉沙池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生态绿化、门店提升、古街改造提升等,努力把七级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蔬菜产业长成富民支柱

  行走在七级镇的乡间道路上,随处可见一排排卧龙般的白色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头。

  这个耕地面积7万多亩的镇子,仅蔬菜播种面积就有4万多亩,复种指数达8万亩,从事蔬菜种植产业的农户9958户,占全镇总农户的80%,七级镇也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七级镇群众有种植油菜、菠菜、芹菜等绿叶蔬菜的传统,近几年,该镇立足“打优势牌、唱地方戏、走特色路”的思路,推动蔬菜品种与种植模式提档升级,过去“唱主角”的小拱棚已经被各种大拱棚、冬暖式大棚和高标准温室所代替。

  而通过实施全镇蔬菜大棚水肥一体化全覆盖工程、小农水工程,全镇3.5万亩蔬菜初步达到智能灌溉条件,蔬菜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在郑庄村村东一座大拱棚里,菜农翟瑞新正带着两名短工收割菠菜。这座占地1.6亩的大棚,被整齐分成四畦,中间种菠菜,两边种芹菜。“菠菜成熟后,光靠自家人收不过来,经常要雇短工帮忙。”翟瑞新指着眼前翠绿的蔬菜笑容满面:“像这样一座棚,一年下来能纯赚30000多元。”

  “他家有好几座棚,一年就能赚十多万元,好几年前就在聊城城区全款买了楼。”见记者前来采访,旁边的短工笑着插话。

  全镇这么多蔬菜大棚,销路怎么解决?记者脑中的疑问很快有了答案。沿韦铺路一路向东行驶,不到3公里的路程,路两旁就有11个蔬菜收购点。韦铺士勇蔬菜收割点负责人孙士勇告诉记者,收购点每天运出蔬菜一两万公斤,主要销往北京、吉林等地。

  群众种菜致富,政府搞好服务。为扶持本地蔬菜产业发展,七级镇指导辖区49个村全部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收购点、冷藏库、加工车间等产业配套设施,提高蔬菜深加工水平,为群众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同时,配备村级专职农产品质量监管员,配齐检测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并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和程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镇共有蔬菜合作社243个,“三品”认证绿色产品总数7个,七级蔬菜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编辑:徐冉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