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记者蹲点行动丨种蒜黄的“北漂”回乡了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4-18 12:03:21
A+A-
分享

       本报记者 张英东  本报通讯员 郭宇

  在北京打拼了20多年,刘朝虎还是决定回乡创业。4月13日,冠县东古城镇平村,刘朝虎经营的蒜黄大棚里,5名工人坐在小马扎上,左手攥住一把蒜黄,右手拿刀子将其齐根割下,顿时潮湿的大棚里泛起一种独特的辣味。

  工人们熟练地把割下来的蒜黄捆成一捆,整整齐齐地码在筐里。而大棚外,村里的菜经纪正悠闲地等待装车。

  今年43岁的刘朝虎是东古城镇郭安堤村人。1997年,18岁的他跟随同乡去了北京,包地种蒜黄。然而,随着近些年首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刘朝虎的种植基地一再外迁,离蔬菜交易市场也越来越远。

  离家日久,生意难做,刘朝虎归乡之情日益强烈。他考虑到,两个孩子早晚要回家乡考大学,大城市再好也扎不下根;另外,家乡的政策越来越好,回去继续从事老本行也能有所作为。

  对刘朝虎来说,回乡创业有三大优势。一是产业基础好。东古城镇有40多年的大蒜种植历史,形成了沿漳卫河一带以安堤为中心的4万亩大蒜生产基地。二是政策扶持好。东古城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大蒜产业扶持力度,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三是市场前景好。东古城镇地处山东、河北交界地带,周边地区市场多,不愁销路。

  和家人商量妥当,2020年,刘朝虎投资100多万元,在平村党支部书记孙振云的帮助下,承包了平村一户村民的11亩土地,建起28座可控温的高标准蒜黄种植大棚。为啥不把基地建在自己村里?刘朝虎说,郭安堤村地处漳卫河沿岸,每家每户的地块分散,承包起来麻烦。而平村地块相对集中,适合规模化种植,且位于106国道京广线旁,交通便利。

  不同于别人把蒜黄种在地窖里,刘朝虎的蒜黄大棚建在地上,外层用水泥浇筑,里面可智能控水控温。刘朝虎告诉记者,蒜黄在温暖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生长,最好控温在25—27℃,等长出蒜苗之后再适当降温,控温在18—22℃。不仅如此,每天还要勤喷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湿度高了蒜黄才长得好。

  有了高科技大棚,刘朝虎种植的蒜黄20多天就能割一茬,一年四季不间断。刘朝虎粗略算了一笔账:这28座棚,每年能割十几茬,每座棚每茬能收1500公斤以上的蒜黄,按每公斤6元保守估算,除去囤蒜、水电、人工等费用,每年能净赚100万元左右。

  如今,在东古城镇,像刘朝虎一样回乡创业的“北漂”越来越多。“六七年前,俺镇上有100多户人家在北京种蒜黄,现在留在那儿的已经很少了。”刘朝虎说。

编辑:宋春芳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