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文旅 >

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策略探究

来源:聊城日报  2024-09-03 09:27:07
A+A-
分享

  ■ 林虎 许丽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活化利用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海源阁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采取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海源阁特色文化,展现海源阁历史文化全貌,对海源阁古籍文献进行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海源阁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南大街11号的杨氏宅院内。据记载,海源阁藏书楼由杨以增于1840年创建。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和杨承训四代从事藏书活动,历经百年。至清末,经、史、子、集四部计有三千二百三十六部,共二十八万八千三百卷有余。还编有《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计四百六十四部,一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卷,宋元珍本逾万卷,其他不在书目者还有很多。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源阁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可以用胡乔木先生题写的楹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来诠释。海源阁积聚了南方和北方私人藏书之精华,使藏书中心北移,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海源阁藏书史上,杨以增对有学术价值的典籍进行刻印和校勘,促进了古代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后代子孙提供了宝贵财富,在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绍和、杨保彝则注重购藏并编制书目,如杨保彝曾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藏书目》。也正是有杨氏海源阁五种目录存世,才能清晰其旧藏的整体规模,这也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建构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海源阁在我国的文化事业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源阁书影44种收录于《中国版刻图录》,标点本《二十四史》前四史也主要参考海源阁藏书版本;1972年毛泽东主席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影印本,也是以海源阁旧藏为蓝本;原海源阁收藏宋刻存世孤本《淮南子》,在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时,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发现。海源阁不仅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亦为全国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挥着积极作用,更对中华文脉赓续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现状及困境

  1992年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在原址重建,占地不足原区域的三分之一,现已30余年。随着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各地图书馆、博物馆都在不断更新,发掘文化价值,进行场馆修整。海源阁作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从公共图书馆转向公共博物馆,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文物保护及相关建设。

  在整体建设方面,场馆相当一部分空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只有部分院落可供参观。在陈列方面,只有东侧院落可供展览并向群众开放,且内容不足以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由于院落自身局限性,东侧院落可供观展区域只有四间房屋,现阶段只有主楼一楼展览对外开放。多年来,海源阁展陈停滞并局限于图片和极少的影印书籍,使得海源阁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现。海源阁在海内外的学术界知名度很高,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观看展览后失望至极。陈旧的基础设施不利于海源阁藏书文化的有效传播,也不利于海源阁的活化利用。

  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古籍文献以及文物缺失。海源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珍贵古籍不断散佚,部分文献与文物都流入到了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公藏图书馆,并且散佚后收集的文献与文物只有小部分有相关数字资源,资料混乱,内容并不全面,难以支撑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发掘与展现。民间搜集整理得来的藏书内容散乱、知识体系驳杂,给海源阁相关学术内容研究和文化知识内容揭示带来了很大阻力。大量文献与文物数字资源的缺失也难以让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转型,无法推动其活化利用。

  作为公共文化场馆,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需要相应的人员对外服务、对内研究。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对外缺少相关服务人员,无法为群众提供相关文化讲解、传播服务,博物馆日常群众游览等相关运营难以为继;对内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专项人才不足,不利于文献与文物的资源整理与保护。

  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资金维护。散佚古籍的资源调查、旧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整体场馆的建设与打造、相关基础设施的重建以及场馆运营、人才引进、文化宣传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发展及建设方向

  新时代下,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应秉持公共场馆活化利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目标,统筹文献与文物的协同发展;根据国家提供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场馆机制,提升场馆利用率;在国家政策与项目扶持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工作水平,开发利用文献与文物资源,建设数字化文化体系,着力推动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转型与文化传播,让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作用更加突出。

  统筹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建设,加强顶层管理。深入挖掘和提炼馆藏文献文物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形式进行生动展示和广泛传播。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为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坚守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初心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对藏书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使其既能保持古朴风貌,又能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推动古籍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如数字化应用、沉浸式体验等,让传统藏书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服务社会需求,面向未来持续发展。

  支持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保护,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和古籍保护项目资金,确保相关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用于藏书修复、数字化保护、设施更新、研究出版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建设和古籍保护工作。

  促进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转型,推动数字化发展。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古籍数字化发展规划。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项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海源阁及聊城地区古籍文献的系统性保护、整理和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黄河、长江、大运河和古籍保护传承工程”等国家级项目,承担重要任务,有利于海源阁进一步建立古籍重大工程专项协调机制,加强海源阁及聊城古籍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协同配合,带动重要古籍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加强聊城市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古籍总平台和专题平台,如海源阁古籍平台以及大运河、黄河古籍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的古籍资源中心和资源库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古籍资源的智能检索、分析和利用。积极参与并推动聊城市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古籍高清影像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建成高质量全文数据库,完成重点古籍版本内容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做好古籍数字资源的安全备份工作,并积极推动本地古籍资源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有效对接。

  推动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改造,调整场馆设施。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藏书文化,还将成为一个集收藏、研究、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应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合沉浸式展览展示等,根据场景结合数字化、科技化等手段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文化场馆“火起来”。打造多元化的主题陈列,如展示海源阁的历史沿革和藏书特色,古籍馆专门展出馆藏珍贵古籍文献及复制品;珍藏馆聚焦于馆内孤本、善本等稀有资源;高科技体验馆结合数字化技术让访客通过互动式展览深入理解藏书文化和历史;国学馆举办各类讲座、课程弘扬传统国学;在东昌刻书、杨氏刻书的基础和优势上,打造研学馆,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文创馆则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创新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于展览设计中,创建立体生动的观展环境,使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历史场景。建立数字档案库,对馆藏古籍进行高精度扫描,形成线上数字图书馆,提供远程查阅、研究服务,并且可以永久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确保传承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实行预约制参观、个性化导览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等,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加强与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合作,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提高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策划高质量的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学者和游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使其成为聊城乃至山东地区的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结合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将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使其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推动跨界合作,联合当地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共建共享项目,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完善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运营,提升文化价值。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藏品保护、展览策划、游客服务、安全防护等环节。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质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术研究项目,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藏书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开发各类教育课程和体验活动,如古籍修复体验、雕版印刷技艺展示、国学课堂等,吸引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参与,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以馆藏资源为灵感源泉,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具有海源阁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实体销售及线上平台推广,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传播和弘扬藏书文化。积极寻求与其他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机会,开展跨界联动活动,共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塑造和提升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

  通过以上举措,将提高海源阁知名度,推动古籍文化传播。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作为聊城市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战略高度的指引下,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探索和实践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推动聊城市乃至全国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

  (作者单位:聊城市图书馆,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重点课题“海源阁藏书文化品牌助力聊城两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XKT2024156)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