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城记忆丨高唐州判阮恒与阮公桥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1-09 11:51:47
A+A-
分享

  高唐 张堂玉

  高唐县老东关离古狮子井不远的大官道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两边的桥翅子(桥两边修得不很高的砖墙)由大青砖砌成,东边桥翅子的北端有一块大约半米见方的暗红色大石头,边缘非常圆滑,中间有个碗口大小的圆洞,老人说这块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火烧石(陨石)。明清时期因这座桥位于南京至北京的大官道上,所以桥上来往通行的车辆一天到晚络绎不绝。到了近代运河漕运兴起,大官道废用,渐渐地成了官道沟。

  从记事起,我几乎每天都会在这桥上经过。20世纪农业集体化时期,中街的农民下地劳动也要路过这座桥。20世纪80年代城区大规模改造,东关的官道街及桥南的官道沟填平加高加宽,向南一直到聊禹路,石桥被深埋于地下,那块陨石也不知流落何方。

  官道沟桥下的水沟有三米多宽,两米多深,西通护城河,东通东关中心的两个大湾。到雨季,两个大湾的水顺水沟排往护城河,但如果城南方向发大水泄入护城河,大水就会顺水沟倒灌进两大湾。

  东关人都知道这座桥年代久远但从未听说有名字,也不知道这座古桥修于何时。我认为,这座桥应该是修两京驿道(大官道)时修建的。而两京(北京、南京)驿道应该是永乐皇帝迁都期间修建的。那么这座古桥也有七百多年历史了吧!我查了许多史书没找到修建驿道的资料,但原砖桥改修为石桥却有详细的记载。

  据光绪三十三年《高唐州志》记载,此桥为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高唐州判(正六品副知州)阮恒个人捐资修建。州志上说,阮恒,湖北大冶人。道光十五年任平度州同知(分管督粮、缉捕、水利的副州级官员)。时值平度受灾,他负责发放赈灾粮。他根据灾民受灾的轻重和贫富差别发放赈灾粮,一改以往平均发放的做法,受到灾民及广大州民的好评,许多文人还撰文赋诗感谢称颂他的恩德。道光二十三年,阮恒调任高唐州判,代行知州之事。他到高唐后大力推广发扬对百姓有利的政令举措,废止对百姓不利的政令。他自己生活非常俭朴,外出公干时,近的步行,远的骑马,从不坐轿。一身旧官服一穿就是好几年,一日三餐常食粗粮菜蔬,但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百姓却毫不吝啬。他经常用自己的俸银救助那些冬天穿不上棉衣和有病无钱医的贫困州民,给没有墓地下葬的人买义冢等。

  道光二十六年,下级地方官员向阮恒汇报徒骇河杨官屯大桥因年久失修多处坍塌,只能走行人不能过车辆,严重影响高唐州至济南府的人车通行及货物流通,急需修复。但修复这座大桥工程浩大、耗银巨多,又逢当年农业遭灾,官绅农商税收减少,建桥资金难以筹集。阮恒当即捐出自己的廉俸银(朝廷发给清廉官员的奖金)负担了多半工程款。工程开工后他几乎每天到工地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两年后,竣工当天,附近的百姓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这项利民工程顺利完工。

  杨官屯大桥完工后,城外东关的百姓士绅不断向阮恒当面陈情要求修复东关大官道上的旧砖桥。阮恒到东关去察看,发现那桥确实损毁严重,桥面塌陷了三分之二,只有东侧能勉强通过行人,大马车根本不能通过。他感慨地说:“这座桥位于两京驿道上,不修复,来往的车辆怎能通行,如果修得不坚固怎样承受重车的碾轧?”当即答应了州民的合理要求,将修杨官屯大桥的剩余砖石料运到东关,其余不足部分由他自己的俸禄补齐。

  桥很快就修好了,并且以石易砖成了石拱桥,非常坚固耐碱蚀。东西桥孔之穹顶上还有石雕的龙头吐水,造型非常美观。在建造工地,阮恒看到离桥不远处西南高地上的鸣山书院考棚因年久失修墙体倾斜、棚顶塌陷,就让修桥的工匠们完工后转移到书院修复考棚,考棚修好后又加盖了十二间配套房屋,使鸣山书院成了高唐历史上规模最大、配套房屋最全的书院,为高唐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世世代代不忘阮恒捐款修桥的恩德,高唐州民众自发捐款在桥东北为阮恒立了德政碑,并将修复好的石桥命名为“阮公桥”。如今,石碑已不知流落何方,所幸碑文流传了下来。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 2023-04-18 09:17:34

  • 2023-04-18 09:12:24

  • 2023-04-18 09:11:24


网友评论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