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风俗丨阳谷尊称“二哥”的习俗 背后有深厚文化底蕴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1-05 15:01:51
A+A-
分享

  本报记者 陈金路

  “二哥,富润城小区怎么走?”“李二哥,今天干么去啊?”“赵二哥今天精神焕发啊!”在阳谷的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时常会听到“二哥”这个称呼,被叫的人也是满面春风。

  “在阳谷,在外喊‘二哥’是尊称,喊‘大哥’反遭不待见,这跟在家里的排行无关,其实,这种尊称习俗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月3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说。

  尊称“二哥”成为一种风俗

  “聊城的社会称谓语,普遍使用的是拟亲属称谓,比如陌生人问路或请教问题,不知道称呼对方什么,往往会根据目测的年龄喊对方大爷、大叔、大伯、大哥、叔叔等。这种拟亲属称谓让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感到非常亲切,被称呼的人感受到了尊重和礼遇,乐于接受。”研究聊城民俗多年的聊城大学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表示,在阳谷,人们出门在外,遇到年龄相当的陌生男子,尊称“二哥”已成为一种习俗,若喊“大哥”反会遭白眼。

  旧时阳谷农村集市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推车的、挑担的、赶牛的、牵驴的,自然免不了请求人让道,“借光啦,二哥”,人群中不时传来这种带有尊敬、客气和祈求语气的称呼声。如果挑一挑子水,或挑个粪挑子,人们则会喊道:“借光借光,溅身水啦二哥,抹身粪啦二哥……”这时,周围的人会纷纷躲开。如果是问事或者问路,也得先喊声“二哥”,然后再询问,诸如,“借光啦,二哥,车站怎么走?”“借光啦,二哥,那个高架子是做什么的?”一声“二哥”,显得客气而亲切。

  在阳谷,家庭内部兄弟排行中,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亲属称谓仍以“大哥”“二哥”“三哥”“四哥”称呼,并以“大哥”为尊,并不避讳,也不乱套。只是出门在外称呼外人一声“二哥”,被称呼的人,即使在家排行老大、老三、老四等,听到人家喊他“二哥”,也会很高兴。实际上,一声“二哥”已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变成了社会称谓。

  阳谷为什么会有这种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间习俗?曾主持农村红白喜事多年、阳谷定水镇楼里村年逾古稀的村民李炳奎也说不太清楚。他说,这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习俗,“都说称呼别人‘大哥’是骂人的话”。

  “二哥”称呼背后的文化渊源

  在外以“二哥”为尊称,在家庭内则不论,阳谷的这种社交民俗语言,由于沿袭甚久,民间说不清来源也是很自然的事。那么,学界对此是否有明确的说法呢?记者走访聊城文史界研究者,并且查询《聊城之最》《聊城百科全书》等书,了解到有“孔子说”“管仲说”,还有“秦琼说”和“武松说”等说法,因为这些人都是排行为二的名士。其中,“武松说”经得起推敲。

  孙小辰认为,考证阳谷尊称“二哥”的习俗,不能只看尊称一方面,还要看另一方面——为什么“大哥”是蔑称。孔子、管仲、秦琼虽排行为二,但在他们三位的家乡并没有尊称“二哥”的习俗。而武松则不一样。“武松打虎”流芳百世,但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则由于小说的演绎描述,变成了猥琐、懦弱的形象,进而“大哥”这一称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蔑称。基于这种原因,阳谷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习俗可能来源于水浒文化,更确切地说是武松文化。因为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至少有10个章节叙述了武松及其相关的故事,武松高大、义气的形象深入人心。

  水浒故事尽管发生在宋朝,但真正流传开来是明朝中后期《水浒传》成书之后。孙小辰表示,随着水浒故事的流传,武松的故事也不断被加工演绎,“武二哥”勇猛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深入人心。明朝中叶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中的一些故事脉络源于《水浒传》,《金瓶梅》也对武松形象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代表着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再加上清代乾嘉以后,京剧大盛,京剧中演绎武松故事的剧目也层出不穷。凡此种种,武松的高大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巍巍屹立。伴随着“武二哥”的声名远播,以“二哥”为尊称的社交习俗慢慢形成,而“大哥”的称呼则因武大郎懦弱的形象而渐渐变成了一种蔑称。

  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习俗不但在阳谷形成,而且还传播到周边的聊城、东阿、莘县一带。《水浒传》《金瓶梅》的故事迅速传播时期正赶上明清京杭运河运输的繁盛阶段,因此,阳谷尊称“二哥”的习俗也沿运河北上传至武松的老家清河县以及天津等地。

  孙小辰说:“一声‘二哥’,背后承载着水浒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重文化背景的沉淀,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聊城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孙雪岩看来,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习俗目前在阳谷也有日渐衰微的迹象,社交称谓习俗逐渐转向以“大哥”为尊的主流文化看齐。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