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桥”见聊城丨闸口桥:见证运河芳华 记录城市变迁

来源:聊城晚报  2022-12-14 15:04:41
A+A-
分享

闸口桥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作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水是聊城的城市之魂,是聊城最鲜明的特色,这座城市自然也少不了一座座跨湖、跨河的桥。

  闸口,对聊城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城市坐标,古运河穿城而过,河上的闸口桥一头连着古朴的东关街,一头连着烟火氤氲的后菜市街,不仅打通了交通断点,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记录着运河的如歌岁月,见证着聊城的成长和变迁。

闸口桥下可行船

  一座桥和它的历史故事

  运河流淌,惠风和畅。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属于元代所开凿的会通河,当年为了节制水源,便于船舶通行,会通河上建有大量的船闸,因此也就有了“闸河”之称。据考证,在东昌府境内,有李海务闸、通济闸、辛闸、梁乡闸、梁水镇土闸等,其中“通济闸”位于聊城东关,闸上有桥,俗称“闸口桥”。

  在运河尚能通航时,“通济闸”的闸板可以提升,合则通车走人,开则供桥下船只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该桥被改建为石梁桥。

  在民间,闸口桥又被称为“困镖桥”。相传,明清时期运河上通行的商船络绎不绝。河道之上,最威风的莫过于押运贡品的镖师,过往的商船见到镖师的船都要落帆。清康熙年间,有位刘镖师经过时,见聊城商户赵良堂没有落帆,一怒之下,便毁船伤人。但如此恶性事件,竟无人敢管。

  当时,清朝第一位状元、一代名相傅以渐正好赋闲在家,闻听此事,决定出头为赵良堂伸张正义。傅以渐随即派人在闸口桥拦住了刘镖师的去路,要求其道歉赔罪。刘镖师当然不服,便来到傅家闹事。在看到傅家摆放着当朝皇帝康熙的御书楹联时,才知道原来这位傅阁老跟康熙皇帝关系不一般,刘镖师的嚣张气焰顿时烟消云散。因害怕丢官送命,刘镖师立即服软告饶,赔偿了赵良堂的损失。“困镖桥”的名字在民间也流传了下来。

  12月9日,闸口桥上有呼啸而过的汽车,也有步履匆忙的行人。历史上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码头,如今,这里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诗意画卷。

闸口桥栏板上的浮雕

  一座桥和它的现代故事

  漫步闸口桥上,桥栏板上的“玉皇皋”“陈镛造建光岳楼”“光岳晓晴”“铁塔烟霏”“仙阁云护”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雕刻依然鲜明生动,仿佛向来往的行人讲述着一个个聊城市民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座桥,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原市艺术馆(现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周建国参与了闸口桥的设计,2003年接到设计建设闸口桥的任务后,周建国一直考虑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桥体现出聊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但这座桥本身并不长,只有50多米,所以图画雕刻还是以小切口和小场面为主,这样和它的体量更相配。”周建国说。

  周建国巧妙地将东昌八景、小东关街、驴市口等这些聊城当地的特色文化糅合进了设计图。

  在闸口桥历时约一个月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周建国一直盯在现场,“比如,闸口桥上雕刻的图案全部都是手工的,所以雕刻过程一定要认真、仔细,雕出来才能细致生动、神采飞扬。”在周建国看来,每一座桥都记录着城市的变迁,质量上要经得住岁月的洗礼,细节上要讲好故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秋去冬来,寒暑易节,闸口桥下的运河两畔,垂柳在河水中映照出灰色的树影。

  现在,闲暇时,周建国总喜欢到桥上走走。“前两天,和老伴走在闸口桥上,偶然间提起,她才知道原来闸口桥也是我设计的。”周建国说,那一刻,自己的内心还是有一丝小得意。但这些年,看到更多、更先进的桥之后,周建国也会有当初的设计囿于各种条件的遗憾,看着闸口桥在岁月的打磨中有破损,他更觉得心疼。“桥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也需要定期修缮,这样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这座城市。”周建国说。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