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风俗丨聊城方言中的乡风民俗

来源:聊城晚报  2022-12-13 11:20:49
A+A-
分享

  本报记者 陈金路

  “你别‘勒’我了”“你还不走,老是‘迂磨’什么啊”“今天‘乔’冷”“今么(儿)不去了”“夜儿里晎上”……聊城这些方言词汇你懂多少?“事实上,方言词汇中夹杂着乡风民俗。”12月6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说,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聊城各县(市、区),乃至各乡镇都有自己的乡风民俗,体现在语言上,就会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标志。

  

  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表示,聊城方言中,说得最多的动词应该就是“治”,“怎么治”“治治桌子上这些东西”“把窗户上面的灰尘想法治治”等。这个动词的使用语境很多,与“弄”“打扫”等动词的意思相同。“股低”意思是“蹲”,例如“咱‘股低’下拉会呱”。还有“鼓拽”,意为挪步、扭动身体、挣扎,如“还不赶紧起来,你在床上‘鼓拽’什么啊”。“隔气”指打架、吵架,如“这两个孩子走到一块就‘隔气’”。讲故事、聊天叫“拉呱儿”。“勒”表示欺骗、坑害、作弄等意。“弈”表示进行含有竞赛意义的游戏,如“弈扑克”“弈游戏”;还引申为一起共事的意思,如说“不跟他弈了”,意思是不跟他一起干了。在普通话里,“娶”指男子结婚,但在聊城方言里,“娶”指女子结婚,即出嫁,如“我大姐娶了,我二姐还没娶呢”。

  “迂磨”一词在聊城方言里指磨蹭、速度慢,如“这个饭店上菜真迂磨”。“斯闹”指饭菜变质发出的馊味儿,如“这盘菜一晚上就‘斯闹’”。“滋儿”表示高兴、舒坦的样子,如“这小日子太‘滋儿’了”。相似意思的词是“得”,发音为děi,意为好玩、舒服、有意思,如“你怪‘得’,挑了个好活”。

  聊城方言中的副词也很多。以程度副词为例,表示“很、非常”的副词有好几个,比如“楞”“乔”“老”等。这些虽都表示程度,但有不同的语气倾向,用于不同的情况。“老”限于含有“量”意义的形容词,而且只能用于积极意义的一端,如“老大、老长、老高”,但不能说“老短、老矮”等。“乔”则含有不能承受之意,一般用来修饰具有消极意义的词,如“乔冷、乔脏、乔不得劲、乔苦、乔臭”等。

  在聊城方言名词中,蒲公英称“起起菜”。“亲家儿”指女孩,如“这是谁家的小亲家儿啊”。“切”指客人,如“家里来‘切’了”;如吊唁刚去世的人时,执事会在灵棚前喊“‘吊切’、谢”等。“知了龟儿”指蝉的幼虫。

  除了方言词汇,还有一些短语是聊城方言常用的。比如“么个”是聊城人使用频繁的词,“么个”不仅代表“什么”的意思,而且很多事物都能用“么个”代替,经常会听见聊城人说“那个么个”“别么个啦啊”等。虽然用“么个”代替了很多词,但是聊城人之间都能够心领神会。此外,“该不”“谁道(哎)”等也是聊城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该不”是“当然是”的意思,聊城经常脱口而出“那该不”,表示对对话中所提及的事的强烈赞同和肯定。

  方言词语属于乡风民俗

  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钟敬文生前认为,方言是一种民俗现象,是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一个地方的方言俗语,同神话、故事等民间口头传承作品一样,都是民众精神活动的体现。

  孙雪岩表示,把方言当作民俗现象,其范围是相当广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方言俗语,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传承形式完全可以纳入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学价值,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多样性。方言是研究一方文明的“活化石”。词是一种符号,它的外部形式是语音,它的内容则是语义,而语义的构成是要以地方社会和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为基础的,其中包含各种民俗现象。方言与民俗的关系至为密切,这早已为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所共同关注。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和分支,它不仅是某一地区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一个地域各种民俗事象的载体。民俗作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方言与民俗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聊城方言指通行于聊城地域的地方话,是直接记录聊城各种民俗事象的载体。聊城民俗又是构成方言俗语的现实基础。语言或方言都是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具有记录和交际的双重功能。常为民俗学所关注的日常词汇包括称谓、人名、地名、谚语、歇后语、脏话、委婉语等。在聊城方言里,有一些与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特殊词语,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反映文化背景的地名和称谓,以及丰富的歇后语。

  孙小辰表示,很多方言词汇往往只能用语音相互沟通,落到字面上往往写不出这个音所指的字。以前,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不识字的人只能学着识字的人说某一个词汇,这种只靠口音学会的词汇,常常会走样,慢慢形成了方言的一部分,比如将“喝水”说成“喝啡”。

  民俗文化的发生和传播虽然不靠文字,但各地民俗均涉及方言词语,而且总是先有民俗,后有概括它的方言词语。也就是说,地域方言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是地域方言产生和发展的底座和根基,而地域方言又反映民俗文化。

【编辑:任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