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丁桃玲:小葫芦“片”出大乾坤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3-28 11:48:07
A+A-
分享

■ 文/图 本报记者 朱玉东

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是全国闻名的葫芦村,也是第一批淘宝村,村里有240多家电商,家家户户从事葫芦相关的生产,全村葫芦产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路庄村葫芦产业从无到有,从单纯种植到制作工艺葫芦,离不开老艺人的开拓和坚守,今年71岁的丁桃玲就是其中之一。5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传统片花工艺,在绚丽多彩的东昌葫芦工艺中,是为数不多的片花艺人。

跟父亲学会葫芦片花技艺

“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种葫芦、做葫芦、卖葫芦,到现在有50多年了。”3月23日,丁桃玲老人向记者说起她做片花葫芦的历史。

丁桃玲出生在冠县辛集,她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种了一种“柿子”葫芦,外形就像大苹果一样。她说,那时候去葫芦皮很麻烦,葫芦成熟后,先要在锅里煮,然后捞出来,地上铺上一层麦秸,把煮好的葫芦放到麦秸上,上边再盖上一层麦秸,一直捂着,直到葫芦发霉后,再放到村头的水坑里泡,然后用力碰撞,葫芦皮才会慢慢脱下来。

“当年我父亲他们就做片花葫芦,图案只有菊花,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丁桃玲说,每到农闲,父亲和村里的老人们就会在村头的树荫下做片花葫芦。传统的片花葫芦是在去皮之后晒干,再放入带红颜色的水里煮,七八分钟后,葫芦就会染上浓浓的品红色,颜色干透后,就可以进行片花加工了。

丁桃玲说,加工完葫芦,父亲就会拿着去济南、天津等地卖。那时候工艺葫芦很便宜,三五角钱一个,挣不了大钱,也就是勉强维持生活。

棉花地里,她栽下第一棵葫芦苗

1973年,22岁的丁桃玲从冠县嫁到了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丁桃玲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种棉花,她就从冠县娘家拿来“柿子葫芦”种,开始在棉花地里套种葫芦。丁桃玲栽下了路庄村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棵葫芦苗。

丁桃玲说,路庄村本来也有葫芦种植的传统,看到丁桃玲种葫芦,其他村民也纷纷学起来。丁桃玲也从村民那里借来葫芦籽,种上了78棵亚腰葫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丁桃玲又重新开始加工片花葫芦。

多年来,每到节假日,她就去古城区、东昌湖附近去卖葫芦。有一次,她一边卖葫芦,一场现场片花,引来了很多人围观,有一个年轻人痴迷于她的片花手艺,一直站在旁边看,连续看了四五个小时,午饭都忘了吃。

丁桃玲做的片花葫芦,以菊花为主要图案,构思巧妙,布局合理,一个作品一气呵成,让人惊叹。从2007年开始,聊城每年举办中国江北水城(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作为片花工艺的佼佼者,丁桃玲连续三年在片花工艺比赛中获奖。

传统工艺有待传承

几十年来,路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葫芦村,葫芦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镂空、烙画以及各种创意葫芦层出不穷,特别是葫芦刻字机的出现,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最传统的片花工艺,因为纯手工制作,过程较慢等原因,会做的人越来越少。

“片花葫芦和烙画葫芦不一样,片花葫芦不像烙画在葫芦上能画草稿,只能一次成功,它要一刀一片,不能重刀,不然整个葫芦就废了。”丁桃玲做片花葫芦50多年,技艺日臻纯熟,心中想到什么图案,刀下就能展现什么。丁桃玲戴上老花镜,随手拿起一个葫芦,只见随着一片片葫芦皮飘落在地,一朵活灵活现的菊花在葫芦上显现出来。

“我跟着嫂子学了好多年,一直没学好,下刀没她匀,图案也不好看。”今年68岁的王桂丰是丁桃玲的妯娌。王桂丰说,村里做片花葫芦的也有几个,但就数丁桃玲做出来最好看,花瓣大小均匀,花枝也漂亮。现在经常有外地客户到村里来买葫芦,每次都是丁桃玲卖得最多。

“我不是自夸,这些年有十几个人跟我学过,都赶不上我。”因为片花手艺好,好多人都想跟着丁桃玲学习。丁桃玲坦言,虽先后带过十几名徒弟,有聊城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但都不太理想。片花葫芦是传统手艺,她希望年轻人能够认真研究学习,把它传承下去。

【编辑:徐冉】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