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临清胡同游|羊头锅胡同:回味老时光 满街羊肉香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3-08 10:57:00
A+A-
分享

  文/图 赵琦

  临清曾是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从元代开始,回族同胞在这里聚居,他们繁衍生息,为临清的小巷带来特有的风情。

  远离锅市街的熙攘喧闹,一路向北,便到了桃园街,清真寺在不远处,黄绿两色琉璃瓦渲染着山门的恢弘,玉石栏杆衬托出寺院的庄严肃穆。就在清真寺后面,大大小小的胡同隐匿其间,它们蜿蜒纵横,交织出城市的掌纹。

  羊头锅胡同于明代走来,因胡同内曾有不少卖羊头肉的小贩而得名。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可想而知,那个时代的羊头锅胡同上演了怎样的繁华场景。

  如今,胡同原来的面貌已经改变,虽然昔日的小店已成为民居,但胡同作为历史的“执笔人”,见证着、记录着多元文化的和合共生。

  狭窄小巷蕴藏着美味

  三月,春意盎然,春天的气息最能调动感官。走在羊头锅胡同的小路上,迎面吹来的风,会让一种遥远且熟悉的味道“生根发芽”。

  羊头锅胡同虽然只有80多米长,却不偏安一隅,非要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这条胡同与清真东寺相接,南连下凹胡同,西通张八口胡同、于家棚胡同,东面又是旗杆街,这些胡同中就数它有“滋味”。

  羊头锅胡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窄。

  “昔日,从路这边的店铺迈出一大步,可迈到对面店铺。”据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介绍,“我们现在吃的热羊肚,就是从羊头肉演变而来的。临清热羊肚,有红汤热羊肚、清汤热羊肚。”

  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起眼的小巷子蕴藏着美味。

  过去的羊头锅胡同,是一条非常热闹的街巷,板搭门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家家店铺门前支着一口大锅,锅里炖着羊头肉,客商经过,都要来上一碗。

  临清人多有吃夜宵的习惯,到了晚上,羊头锅胡同里的店铺伙计,有挑担的、有推车的,走街串巷叫卖热羊肚。

  刘英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每到晚上,羊头锅胡同、天桥口,就会有卖热羊肚的,花上一两角钱,能解一回馋。

  昏黄的马灯下,煤炉上炖着羊头肉,香气弥漫间,老师傅捞出顾客挑中的那块肉,放在砧板上,麻利地切上几刀,撮入小碗中,然后,浇上锅里的羊汤,撒上香菜、胡椒粉。顾客趁热吃下去,鲜美的味道流淌在唇齿间,令人回味无穷。

  临清厨人续写传奇故事

  清朝末年,北京东安门大街上的一声吆喝,将临清爆肚的味道传到京城。从此,北京人就记住了临清厨人冯天杰。“冯天杰原来就在羊头锅胡同经营肉铺,因为手艺好,人送雅号‘爆肚冯’。清末民国时期,天津、北京卖羊头肉的、卖羊肚的、卖水爆肚的,大多是临清人。”刘英顺说。

  上世纪30年代,冯天杰在北京东安市场创立“金生隆”爆肚店,“金生”二字取自冯天杰次子冯金生的名字。后来,东安市场拆建,小吃店消失。1998年,冯家第三代传人冯国明在北京东城簋街开办“金生隆”爆肚冯店,位于东内北小街的东南口靠着东直门内大街,当时,小街还没有拓宽,只能并行两辆车。摩肩接踵的小街上,“爆肚冯”续写着新的传奇。

  临清作为发达的运河城市,多种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帝王出巡、官宦众多、富商云集,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临清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各色小吃更是深受百姓喜爱。

  在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上,每个民族都不一样。回族同胞特有的民族文化,使其在饮食上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因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现在,临清回族同胞开的餐馆中,“水爆肚”“油爆肚”依旧远近闻名。牛百叶洗净,在滚水中氽熟,加上葱花、姜末、香菜、麻酱和济美酱园的豆腐乳等,调拌后,吃起来鲜香脆嫩、回味无穷。

  “炖全羊也是临清地方特色小吃。”羊头锅胡同的住户王保洋说,“我们是个体经营者,过去,挑着担子串胡同,一头挑热锅老汤,一头挑熟羊下水,可供客人随意挑选入锅,热后食用。”尤其是寒冷的冬夜,循着昏黄的灯光,迎着扑鼻的香气,喝上一碗滚烫的全羊汤,真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沿着羊头锅胡同一直往前走,没走多远,就接上了另一条胡同。在这些胡同中,写就了生活记忆,尽显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编辑:高长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