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城手造|《只此青绿》中的篆刻人

来源:  2022-03-01 09:30:05
A+A-
分享


《只此青绿》中的篆刻人 临清也有一位

他令朱与白的世界别有洞天

■ 赵琦

  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了,在完整的故事中,除了青绿、王希孟,还有展卷人、篆刻人、织绢人等角色。《只此青绿》致敬了每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

  跨越千年时空,对话传统匠人。在舞蹈诗剧中,千年文化传承者——篆刻人,成为篆刻艺术的化身,花青色服饰点缀印泥的红,彰显篆刻的顿挫、稳健和笃定。

  在临清,也有一位篆刻人,名叫李印群。他温和谦虚,对篆刻艺术相当敏锐,且执着地热爱。李印群从学生时代开始摸索篆刻,近40年来,斗室成为他流连的王国,石头与刻刀成为他的好友,他以痴狂坚守着篆刻艺术。千年不褪之色,是中华民族众多传统手工艺造就的必然。如果说,青绿晕染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那么,朱白就是那把开启篆刻人精神世界的钥匙。

李印群在刻印

  篆刻人

  印以咏志 痕以记行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关于自己的人生和艺术经历,李印群曾这样说:“吾虽非翰墨书香之世家,然成长于文化氛围浓厚之千年古县——临清。”

  得益于丰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李印群学龄前学会钩廓空心字,5岁无师自通剪纸艺术,7岁描摹报纸上的漫画,10岁练涂鸦,20岁研习书法绘画。李印群回忆,他的街坊邢高山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他艺术上的领路人。邢高山的书屋里摆满了书,李印群隔三岔五就会到他家找书、借书看。

  正是因为艺术从小就在心底生了根,初中时,李印群在书的封底画了一个印章,上面写的是九叠篆。据李印群介绍,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是流行唐宋的官印专用篆体,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艺术性高者,才能有所作为。

  高一时,李印群用自己省下的早餐钱,在临清市鳌头矶附近的文宝斋买了一块青田石,当时的青田石价值不菲,但正是这样一块石头,让李印群加深了对篆刻的热爱。

  “艺术家多是出身书香门第、翰墨世家,我却是地地道道的工人。”李印群高中还没毕业,就进了当时还红火的临清汽车配件厂,当了一名锻压工人,这一干就是15年。李印群曾在一篇自叙中写道,“2003年,临清汽车配件厂解体,失业流离;不惑之年,为糊口谋生,亦曾于京华潘家园鬻印数载。”失业后的一年里,李印群做过木工、摆摊卖过衣服,还琢磨过打烧饼。

  为艺苦乐,冷暖自知。丰富艰苦的人生经历,让李印群多了一些从容自若,这也体现在篆刻之上:在用料和刻制刀法上都有讲究,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古法;既敢于突破成规,又不失法度。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荣誉也接踵而至,李印群的篆刻作品曾先后参展“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全国最高级别的专业展览,并在西泠印社的展览中获奖。

刻印

  篆刻艺术

  书法章法刀法有机贯通

  篆刻作品,除去为书画家印鉴的实用功能外,它更是一种诉诸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它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凝聚于方寸之间,书法、章法、刀法三者有机融合于其中,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起篆刻,它其实是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

  篆刻的第一步是设计印稿,即按照一定的规则设计出图样。之后是磨石头,因为印石在裁割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所以要用砂纸整平,以便上石刻制。

  “接下来,就是上印稿。上印稿通常有两种方法:把印稿用毛笔反写在印面;用耐水纸反拓上石。”李印群说,“近40年了,印稿早已经印在了心里,所以我一般是直接在石头上刻制,不用再另外设计印稿。”下一个步骤是刻制,一般会用到冲刀与切刀两种刀法。

试印

  在篆刻最后,李印群在外面的线条之中豁开一点气口,他解释道:“秦汉印是现在大家普遍比较喜欢的。但是因为长期锈蚀和风化,秦汉印由原本清晰的文字变得斑驳残破。于是,历代篆刻家们开始效仿沿用这种残破美,注重那种历尽沧桑、过尽千帆后的古朴之感。”

  “大胆奏刀,细心收拾。”这是李印群对篆刻艺术的理解。整个篆刻过程,李印群先在石头上均匀地勾勒出线条,手随心动,心手相应,成竹在胸,融会贯通。他把点画的穿插、避让、均衡、对称、曲直、斜正进行了合理的组合,从中既能看到他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底,又能见其富含内蕴的审美意趣。

  在一次聊城“四溟书会”的联展上,李印群曾书铭曰“硬着头皮刻印,刻工整印;夹起尾巴做人,做踏实人”。细观其作品,有着清雅的风韵和坚实的功力,线条匀净,布白舒适,从容宁和而不失灵动,平实挺健且具有张力。

  作为篆刻艺术的耕耘者,李印群对年轻篆刻人有着深深的期待:不要被一些现代人的荒诞所影响,要坚持走传统的路子;秦汉时期是印章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蕴含着无数篆刻先人的情感哲思以及对篆刻文化的积淀,青年人应该先学习秦汉时期的篆刻技艺;要学会师夷之长,多看、多刻、增加眼界,沉淀自我,厚积薄发,不断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韵味。(本文图片均由王滨提供

  来源:聊城晚报

【编辑:马麟】
相关推荐

  • 2023-04-18 09:17:34

  • 2023-04-18 09:12:24

  • 2023-04-18 09:11:24


网友评论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