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临清胡同游|冠戴巷:乾隆皇帝喝喜酒改巷名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2-22 18:21:15
A+A-
分享

  ■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在众多的临清胡同里,冠戴巷可谓别具一格,这条150余米长的街巷,曾叫棺材巷,传说是乾隆皇帝嫌“棺材”不雅,亲自将其更名为冠戴巷。这条街巷曾以打棺材出名,而且留下了诸多民间故事。

  冠戴巷里棺材质地不同

  临清冠戴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它南连南司口,北通狮子街、大义街、河衙厅街,长150余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两次治理卫运河,裁弯取直,卫运河大堤外展,这条巷子被拆除大半,现仅存巷子南段路东部分。“冠戴巷现在只剩单面街了,单面街也不是原来的老街了,拆了一部分。”临清民间文化专家刘英顺介绍说,原来,这里是棺材铺一条街,曾叫棺材巷。

  行人行走在冠戴巷

  因巷子里的木匠技术高低不同,因此,打出来的棺材质量也参差不齐。需要说明的是,棺是用来装殓死人的,椁是用来套装棺材的大棺材。上等棺材铺,打制棺椁多用楠木、柏木、松木等好木料,在棺材、木椁上涂刷大漆,绘制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瑶池会、云龙福禄寿、盘龙寿字等精美图案。刘英顺说,过去,临清好户(条件较为富裕殷实的人家),购买或定做的棺材多是上九头的棺材。所谓上九头的棺材,就是选九根圆木料,分别取其中间部分截成木板,再用这九块木板打成棺材。上九头的棺材,共九块,左右帮同厚,各三块木板,棺材盖也由三块木板合成。之前,棺材铺里棺材忌用独板做棺材盖,因为,棺材埋入地下日久年长,棺材腐朽后,棺材盖容易突然塌陷,砸压逝者。而三块木板的棺材盖,不会轻易塌陷。

  民国时期,临清较有名的棺材铺要数韩家的“宝森号”。他家打造的棺材多为柏木、松木等上九头的棺材,卯榫合缝,咬扣结实。由于棺材用料讲究,工艺上乘,价钱也不菲,多为有钱人家购买。家庭殷实的,还会要求刷金漆等工艺,棺椁要打底浆,再上大漆。

  巷子里深藏着旧风俗

  普通棺材铺制作棺材,多用松木、榆木、杨木、桦木、柳木等,这些棺材多卖给普通百姓。临清曾有一种简易的薄板棺材,称为“匣子”和“斗子”,这种棺材之所以不叫棺材,是因为它的形状与棺材不同。匣子没有棺材头,更像一个长方形的箱子。棺材盖也是独板的,百姓将独块板的薄皮棺材戏称为“扑塌”。

  刘英顺在介绍临清冠戴巷

  冠戴巷里不但曾打制棺材,还沿袭着旧风俗。刘英顺说,老年间,给健在的老人准备的棺材,称之为“喜材”或“寿材”,临清大户人家或富裕人家,多为老人置办寿材。为老人置办寿材,多在做寿那一天。以后,每年在为老人做寿时,都要给寿材涂上一层大漆,寓意增寿。寿限(岁数)越大,寿材漆层涂得越多。由于大漆有防潮、防湿、防腐蚀的作用。因此,漆层越多,棺材埋入地下后,越不易腐蚀。平时,寿材要用红布盖上。

  以前,临清人家有夭折的孩子,多用“匣子”装殓。临清有未成家的孩子死后不得入家坟的风俗,要简装薄葬于地头、坟岗。再就是一些特别穷的人家,连薄皮棺材也买不起,他们就买一口“匣子”,用来装殓逝者。

  临清有观看出殡的风俗,出殡时,棺椁的好坏,是彰显一个家族经济条件、家族兴旺、儿孙孝道、家风门第的道具。

  巷子里流传着民间故事

  在巷子里,邵家棺材铺属于低档棺材铺,他家打造的棺材多为薄皮棺材,用料多是一些杨木、桦木,这种薄皮棺材很便宜,但是不太结实。老百姓将这种薄皮棺材戏称为“狗碰”,意思是这种棺材狗头就能把它碰坏。由于“狗碰”棺材板薄材劣,装殓身材肥胖的逝者时,甚至出现掉底的情况。

  冠戴巷

  民国时期,邵家棺材铺的掌柜排行老四,大家习惯称其为邵四爷。为此,临清有一句歇后语,“邵四爷的棺材——掉底”,形容一些人办事不靠谱,弄巧成拙的意思。

  这条巷子里还流传着歇后语,汪六爷看呈子(状子)——要小子劲了。原来,棺材铺老板汪六爷不认字,但人缘好,威望高,是附近的“明白人”。有一次,一个人将告到县衙的呈子递给汪六爷,汪六爷一看密密麻麻的漂亮字体:“嚯,这个呈子写得好,这回要小子劲了!”这个人对汪六爷说:“六爷,您看清楚,这个呈子是告我的!”“告你的?哦,要他小子劲了!”引来周围人哈哈大笑。

  乾隆微服私访改巷名

  刘英顺说,巷子附近曾有一个三元阁码头,俗称“三里阁”。

  相传在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临清,御船就停泊在临清三元阁码头。乾隆微服登岸,顺着冠戴巷胡同往北,经南司口,刚到察院街口,就听到不远处传来鞭炮声和喜庆的唢呐、锣鼓声。上岸遇喜事,乾隆自然很高兴,一行人便走了过去。

  原来,这天正是巷子里王木匠娶媳妇的大喜日子,街坊都过来帮忙操办喜事。

  街头的迎宾司仪,见乾隆等仪表气度不凡,得知是来喝喜酒的,就把他们请进了大门。寒暄中,乾隆拿出一颗珍珠当作贺礼。看到如此大的一颗珍珠,这家人也欣喜不已,随即将这颗珍珠装点在新娘的头饰上。

  席间,乾隆得知这条巷子名叫棺材巷时,随即笑着说:“巷子里的街坊很友善,就是棺材巷这名字有点不雅,以后,就以我送新娘子的珍珠为缘由,胡同就叫冠戴巷吧,这样,既改了巷名,又不失原巷名的发音。”

  “好,‘冠戴巷’这个名字好!”大伙儿一片赞许声。

  后来,得知那天来的客人是乾隆皇帝,住在巷子里的居民自豪地逢人就讲:“这里不叫棺材巷了,叫‘冠戴巷’,巷名是乾隆爷给改的。”

  临清至今还流传着“乾隆爷喝喜酒改巷名”的故事。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