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2000余件文物标本 还原古老“茌平模样”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2-22 18:14:20
A+A-
分享

  ■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在2022年1月20日举行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与省内具有重要价值的30个田野项目成功入选。

  与此同时,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发掘成果在茌平区博物馆展出。

  2000余件文物标本,基本还原了茌平古城的模样,一件件生活用具,更是还原了茌平古城曾经的烟火市井。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出土文物

  近900年历史的古城

  “茌平”取“茌山之平陆”之意,这里沃野平畴,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历代文明,为中华文明贡献了“茌平因子”。

  吞并六国,天下一统,秦实行郡县制,初设茌平县,这是茌平第一次在历史上的亮相。当时的茌平隶属东郡,东郡治所在濮阳,范围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当时的茌平治所在碻磝城(今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高垣墙村)。从碻磝城到晋末、南北朝时期的鼓城,再到隋朝初年的兴利镇(今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杜郎口村),最后,在金朝天会八年(1130年),几经变迁的茌平县城,带着历史烟云,来到府前广场遗址的位置。

  自金朝天会八年起,茌平在这里徐徐展开了近900年历史画卷。十三世纪,随着蒙古草原马背民族的战马嘶鸣,茌平的历史走进了元朝。这次发掘出土的金元时期的青瓷、白瓷,尤其是景德镇窑青白瓷等大量文物标本,还原了当时茌平的繁华。

  在历史的戏台上,英雄层出不穷,朱元璋、皇太极相继践祚,戏台上的帷幕开合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大戏。与此同时,茌平在历史每一瞬间也都有自己的精彩。

  这次发掘的府前广场遗址,见证了茌平从金元到明清的历史兴衰,还原了茌平古城的模样。

  展览再现古县繁华

  府前广场遗址的发现源于一次施工。2020年底,施工现场挖掘出瓷器、陶器残片,闻讯赶来的文物工作者意识到这里可能是古代遗址。

  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批复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这里共发掘灰坑、房址、灶、井、沟、路等各类遗迹700余处,出土铜瓷、陶石、玻璃等各类文物标本2000余件。

  “府前广场遗址初步判定是茌平古城,因此,社会各界对古县城的发掘工作相当关注,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展示考古发掘成就,我们遴选了部分典型出土文物做了一个展览,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上的茌平。”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兴栋说,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教骎骎”,主要展示琉璃建筑构件、文庙祭祀瓷礼器等出土文物,让观众了解茌平文庙、县学相关情况。第二部分为“琢就瑶笄”,主要展示出土的骨篦、骨梳背、铜簪、琉璃簪、骨簪、琉璃珠等金元饰品。第三部分为“蹁跹娱戏”,介绍发掘出土的金元娱乐用品,有瓷塑动物、捶丸、瓷俑、陶印模、棋子、骰子等。第四部分为“囊里青蚨”,展出了出土的唐宋金等各时代钱币,其中有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宋代“大观通宝”“崇宁重宝”,金代“正隆元宝”等。第五部分为“釉具五色”,展出较为重要的青釉、白釉、钧釉、黑釉、酱釉等器物。第六部分为“抟土成器”,展出的是发掘出土的陶器,以红陶、灰陶为主,有陶盆、陶罐、陶扑满、陶盂等陶器。

  文庙、县学遗存下的琉璃构件,似乎仍能让我们听到祭孔的礼乐悠扬,也能听到县学里的琅琅读书声。铜簪、琉璃簪等头饰,各种陶器,以及五色釉器和钱币,则还原了寻常百姓的烟火市井。更有意思的是,瓷塑动物、捶丸、瓷俑、陶印模、棋子、骰子等物品,还原的是生动的娱乐场景。

  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一场精心布置的展览,让茌平古城的烟火市井鲜活起来,让茌平古城的诗书礼乐厚重起来。

  出土文物具有标准器意义

  从2020年底开始,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考古发掘历经一年时间。发掘表明,此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时代包括宋金、元、明三个时期,考古专家初步判定府前广场遗址应为当时的茌平县城。

  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兴栋介绍说,府前广场遗址发掘的北宋晚期到金代遗迹主要有灰坑、房址、蓄水池等,还发现有大面积垫土、粮食抛撒区。出土器物以瓷器、陶器为主,瓷器主要为白瓷、青瓷。白瓷器以磁州窑产品为主,有壶、罐、碗、盆、盘、钵、灯盏等;青瓷器以临汝窑、耀州窑产品为主,有盏、碗、盘等。这处遗址还发现有定窑细白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另有酱釉、柿红釉、黑釉、三彩等釉色器物。出土陶器以灰陶、红陶为主,器形有盆、罐、盘、扑满等。

  元代遗迹有房址、道路、灰坑等,出土遗物以瓷器为主,有碗、盘、灯盏等,窑口有钧窑、磁州窑、龙泉窑。

  明代遗迹有道路、房址、灰坑、水井、灶等,出土文物有青花瓷碗、青花瓷盘、青釉碗、青釉盘、白釉碗、白釉盘等,窑口主要为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

  府前广场遗址是近年来山东发现的延续时间长、出土文物数量多的重要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在省内属首次集中大规模发现,对于建立山东地区的宋金、元、明器物断代具有标准器意义。

  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茌平县治近900年漫长且不为人知的历史,部分出土文物与文庙有关,为寻找茌平文庙的位置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大量出土文物有力证明了茌平自古繁华,展示了当时市井生活的多姿多彩。(本文文物标本均为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