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城渐行渐远的云灯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2-14 15:50:04
A+A-
分享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年前年后放云灯,是聊城西南一些乡镇农村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习俗。“如今,因为孩子们玩乐的方式有变化,加上消防等原因,放云灯这一习俗慢慢消失了。”1月8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晓晨说。

  抗战时期 曾用云灯传递书信

  云灯,又称孔明灯、许愿灯。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沙镇镇一带放云灯的习俗,有500多年历史。东昌府区沙镇镇原文化站站长、66岁的陈洪民说,云灯产生于沙镇镇民间,盛行于沙镇镇一带。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人用它传递书信。解放后,沙镇镇一带的村民,每年春节都放云灯以增加喜庆气氛。

  云灯,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好的娱乐项目,当时的人虽然不能用热原理来解释云灯升空的原因,但云灯的出现足以证明百姓的聪明才智。沙镇镇云灯看似简单,但制作很讲究。在用料和制作技法方面,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制作云灯所用纸张讲究轻、密(不透风),支架讲究弹性好、细长、质轻,燃烧体必须用优质油,以棉花做成灯芯。放飞云灯时,需要在地上点燃麦秸,利用其烟雾产生的热量升空。用于升云灯的点燃物需用优质麦秸,为了多产烟还需掌握好麦秸的湿度,因为烟雾少不利于云灯的升起。粘白纸的糨糊不能稀也不能稠,稀了难干,重量增加,稠了粘不牢,容易破。

  陈洪民说,按照当地习俗,云灯不能在家里扎制,一般在打麦场或当街避风的墙根处扎制。大多在下午开始制作,糊灯、收油、做捻、试灯,制作过程要近两个小时。以前制作云灯,都是将麦场里的石磙立起来当磨具,从喂牛的破竹筛子上抽一些竹批,先用铁丝绑扎细细的竹批做出一个大圆筒框架,然后用一大张粉连纸糊起来。云灯一端封口,另一端用铁丝做成的“十”字或“米”字形固定,正中间留一个小圆圈,用来放燃料和“捻子”。

  云灯的“捻子”有的用黄草纸来做,因为黄草纸吸油多,燃烧时间比较久。扎制云灯的人一般把草纸卷成直径约10厘米大小,中间弄一个小孔,方便将燃料安在铁丝中间的小铁丝圆圈上。云灯做好后,将扎好的云灯放在燃烧的柴火上方烘烤,要先试放一下,先放三四片捻子点燃,主要检测一下云灯是否漏气或偏沉。试放成功后就可以正式放灯了。

  追云灯、接云灯 趣事多

  放飞云灯一般是一人双手轻持,因放飞时全凭感觉,两人操作很难协调一致。在柴草的烘烤下,云灯因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云灯借助油捻燃烧产生的热效应和风力,便在几十米高的天空中开始“飞翔”。云灯一般会飞1.5公里到2公里,大捻子的云灯能飞5公里左右。

  云灯扎好后,就可以放飞了,白天放的叫“黑老鸹”,晚上放的才叫云灯,一盏盏云灯像流星一样,非常壮观。

  陈洪民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季晚上,每个村都要放很多盏云灯,几十个大人小孩争先恐后地追赶。追灯时都是徒步,不走大路,而是跟着灯在田野里跑。人们一边仰着脸看,一边追云灯,很多人会被绊倒或跑进了水沟里。追灯一般会有五六个人一起追,就是失足掉进水沟也无大碍,只是会引得大家哄笑一场。

  追灯也有一些忌讳,比如,云灯快落地时,人们会远远地看着,如果落在田地里,就会快速冲上去,在云灯落地前将云灯接到手上,不然云灯就会摔坏或烧毁。

  在民间放云灯还有很多讲究,放出去的云灯,自己接住叫“接云灯”,被别人接去则叫“抢云灯”,别管抢或接都必须再放出去。因为云灯一般是白色的,老人们说:“带回家会带来晦气。”正因如此,为了不让云灯落到别人家带去晦气,淳朴的村民会在白色的云灯上粘贴一些红色的图案,或用红笔写上祝福、吉祥的话语,抑或是在云灯上直接贴上一个红色的福字,这样,云灯落到别人家时,主人也就不再追究了。

【编辑:颜莉】
相关推荐

  • 2023-04-18 09:17:34

  • 2023-04-18 09:12:24

  • 2023-04-18 09:11:24


网友评论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