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老照片里的元宵节

来源:  2022-02-14 10:54:23
A+A-
分享

■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今年2月15日是传统佳节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与热闹。这一天,人们张灯结彩、观灯游赏,还会组织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表演,庆祝活动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日前,市民赵长江将几张30多年前聊城元宵节街头的老照片发布到抖音平台,引发众多网友的感慨。2月12日,记者来到了赵长江家,从他保留的泛黄老照片里,寻找隐藏在旧时光里的热闹与喧嚣。

照片讲述往昔节日里的欢腾

“东风夜落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历年来都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这几组照片记录了1990年—1993年期间元宵节街头的情景。照片中,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彩车花灯,应有尽有,场面热闹非凡。

在一张照片中,秧歌队的队员们身着颜色鲜艳的衣服,颈间系着各色的时髦纱巾,挥舞着腰间的绸带,在街头跳着欢快的秧歌儿舞。“这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这些人都是聊城锅炉厂的职工,这是秧歌队行进到百货大楼附近的情景,彩车的后面就是聊城有名的东方红照相馆。”当时,赵长江正站在秧歌队前面的引导车上,他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热闹的场面。

32年后,他把照片发到网络之后,有人留言“看到了我哥扮的大头娃娃”,还有网友留言“那年我们国棉厂秧歌队也去了,从兴华路一直走到北关街”。赵长江说,“当初我们都二十几岁,现在都退休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街上就热闹了起来,各种各样的花灯和彩车供人们观赏,秧歌队经过的街上更是人山人海。这种情景在另外一张照片中得到了印证,照片中,秧歌队走过,附近的家电大厦楼顶上都站满了看秧歌的人。赵长江说,当时最高的楼也只有几层高,现在已经都变成了高楼大厦。“看着这一张照片,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聊城这几十年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了”。

彩车述说着一个产业曾经的辉煌

1990年是农历马年,负责元宵节彩车设计制作的赵长江特意在彩车上制作了一匹马。“我当时在聊城锅炉厂的工会工作,平时主要负责一些写写画画的工作,接到设计彩车的任务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正好那年是马年,索性就设计了一匹马,寓意锅炉厂‘一马当先’。”赵长江说,为了把马做得壮美而有气势,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彩车上的骏马一身枣红毛,后腿蹬地,前蹄腾空,昂首扬尾,体态健美。

骏马的身后有一个小亭子,亭角坠着大红灯笼,“本来是想做个光岳楼的,画出图纸后发现工序太复杂了,就简化成了一个亭子。那个时候没有切割机,车壳用的是密度板,彩车上的马是把两块20公分厚的纤维板粘到一起,然后糊上纸,再涂颜料。”赵长江说,这辆彩车他从正月初八一直到元宵节前夕才做好。

彩车展板上展示着“聊城锅炉厂1980年—1989年产值利税简图”,简图的旁边是一个液化气罐。“液化气罐是我们厂的副业产品,那个时候,聊城只有我们厂卖液化气罐,画到展板上,是为了展示和宣传我们厂的特色产品。当时,我们锅炉厂和手表厂在聊城都是响当当的好企业,效益好,工资高。”赵长江说。

一辆彩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述说着聊城曾经一个产业的辉煌。

城市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一个城市有太多故事,在工作之余,赵长江一直用相机记录着聊城普通人的生活和变化。

198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赵长江因为爱好摄影,“斥巨资”购买了一架红梅牌相机。“我记得很清楚,那架相机花了192元,我不抽烟也不喝酒,攒了好长时间才把钱攒够。”赵长江说,那个时候相机是个稀罕物,偶尔,他也会带着相机到公园去照相。每当他拿出相机,总能吸引许多游客好奇的眼光。1988年,他又花800多元购入了一架华山牌单镜头反光式相机,他想用相机把一些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

2021年9月,从鲁西集团退休的赵长江有了更充沛的时间拿起相机去记录聊城的角角落落。“我买了辆自行车,准备再购买一架新相机,去拍聊城的发展变化、大街小巷和风土人情。”赵长江告诉记者。

老照片记录的回忆,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照片中的工厂有的已经湮灭在岁月里,有的在时代的更迭中穿上了新衣,现在的元宵节,也有了更丰富的庆祝形式,火树银花中的聊城更加婀娜蓬勃。

【编辑:颜莉】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