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聊报图集 | 躬耕一生为历史存照——记聊城摄影家段培坤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1-07 16:24:45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1976年7月,全国劳动模范宋长生和饲养员一起劳动;1978年,农民喜交爱国粮;1984年,东阿阿胶厂技术革新能手刘维志在工作中……翻开聊城摄影家段培坤的摄影簿,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把尘封的记忆碎片凝固,化作历史的永恒。段培坤一生钟爱摄影,用相机虔诚地记录了聊城的沧海桑田,为聊城留存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1978年7月,聊城县堂邑公社苗庄大队的女民兵劳武结合苦练杀敌本领

  段培坤自幼喜好美术,由于工作原因,需要拍一些图片作为绘画素材,所以学了一些摄影技术。1973年,他调至聊城地区摄影展览办公室,有了施展的舞台,足迹踏遍了聊城的城镇乡村、工厂车间。

  那时候,为了拍摄聊城市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他经常去各地采访,近了骑自行车,远了就坐公共汽车。他记忆最深的,就是拍摄阳谷石门宋大队这个全国养猪典型。他多次去石门宋,在他的镜头下,全国劳动模范宋长生和济南来的下乡知青王丽琴、王丽荣姐妹等人成为他镜头中的主角,拍出《养猪姑娘》《全国劳模宋长生》《姊妹俩爱一行》等佳作。

  《姊妹俩爱一行》,1975年5月拍摄于阳谷县石门宋大队

  在拍摄王丽琴、王丽荣姐妹俩时,有几个细节,可以感受到段培坤对摄影的严谨和精益求精。当时,他发现姐妹俩背后的那棵树有点歪,不美观,就让人用绳子把树向右拉正。而图中水桶上的“石门宋养猪场”几个字,则是段培坤自己用广告颜料现场写的。前后三个星期,拍了3个胶卷,最终才完成了经典作品《姊妹俩爱一行》。一分付出一分回报,这个耗时三个星期拍摄的精品,通过了业内专家的考评,在1975年10月成功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85年10月,聊城铁塔露天商场的床上用品摊位

  段培坤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些新鲜的想法和创意。聊城的第一本风光挂历就是他大胆创新的例证。挂历在上世纪80年代十分流行,挂历上多是电影明星的照片,而且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买到。30多年前的聊城,从来没有人想过把聊城的风光做成挂历。当时已从事摄影十几年的段培坤,觉得可以做一本聊城本地的挂历,和摄影圈内的好友一商量,大家齐心响应。但他向省里一位出版行业的朋友征求意见时,对方表示怀疑,认为从图片拍摄质量上说,聊城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段培坤决定试一试。他们想办法向企业募集资金,专门去北京买了一台好相机和拍摄风光专用的反转片胶卷。然后,他就和朋友们开始拍摄,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古运河畔的古槐等,几乎拍遍了城区知名景点。为了拍出好的效果,他们费尽了心机。在拍摄东升桥时,他协调有关部门,把东昌湖上仅有的几只小游船都用上了,又找人扮演游客在湖上划船,在湖边摆上几盆鲜花。前前后后忙了两三个月,最终做出了聊城第一本风光挂历。挂历出来后,社会反响热烈,市民争相购买,很快就销售一空。

  1981年11月,聊城引黄济津施工工地

  从事摄影几十年,段培坤见证了聊城摄影的发展历程。几十年中,聊城涌现出一大批摄影师,不少优秀摄影作品在全国获奖,作为摄影人,他感觉有责任为聊城摄影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于是2006年起,他开始着手收集相关资料,筹备编辑《聊城摄影史》。当时段培坤已年过花甲,为了寻找照片资料,他不辞辛劳,到处奔波。只要听说哪里有老照片,就迫不及待赶过去。除了聊城,他还去过天津、济南等地。

  他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听说要编摄影史,很多人主动给他打电话,不少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把个人珍藏的老照片送来,让他挑选。河南濮阳有位摄影师,听说他要编摄影史,坐长途汽车把照片送到聊城,让段培坤非常感动。就这样,至2013年,他共收集了近3000张图片。之后,他又对资料进行细致分类整理,每天花八九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敲打着键盘,经常工作到深夜。两年之后,始成初稿。

  1月6日,段培坤老人在整理图片资料。 本报记者 朱玉东

  书中的图片资料,从1892年到1997年,时间跨度100多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魏长水看了样稿后评价:“这是我国第一部地市级摄影史,采用照片之多,时间跨度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实属罕见。”2016年5月24日,中国摄影出版社邀请《聊城摄影史》主创人员在北京召开了《聊城摄影史》座谈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老照片很稀少、很珍贵、很难得,并对该书的编著和出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聊城第一本风光挂历中的封面图片

  1月6日,在位于羊使君街的段培坤老人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本书稿,全书分为商业摄影、纪实摄影、摄影器材、摄影活动等8个部分,以史料图片为主,加以文字说明。仔细翻阅,发现内容繁杂,但编辑有序,脉络清晰。书的第一部分是商业摄影,以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聊城照相馆的发展历史,每一张图片后都注明图片来源,并配有文字说明,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十分厚重。书稿中收录了聊城83家照相馆,对每家照相馆做了准确的介绍,包括照相馆老板的照片,照相馆成立的时间,每一任老板、经理的任职时间等,都进行了标注。

  对聊城宝泰照相馆,书稿中是这样介绍的:“1900年,由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人胥殿甲在古楼东路南开设,照相馆附设在赵家瓷器店内,兼修理钟表。这是聊城第一家照相馆,胥殿甲任老板兼摄影师。1905年,招收临清人赵西廷为徒弟,学徒期满后回临清自己开照相馆。”文字旁边是照相馆老板的照片和当时照相馆拍摄的人像照片。

  1978年6月,聊城业余体校女学生在上体育课

  段培坤老人介绍,宝泰照相馆这张照片是聊城文化名人李士钊先生提供的。李士钊钟爱历史文化,收集了很多与聊城有关的文献资料。两人早年相识,私交甚好,李士钊每次收集到有价值的老照片,都会请段培坤帮忙翻拍。段培坤由此留存了相当数量的图像史料。在这部书稿中,很多老照片都来自李士钊的收藏。他说,李士钊对文史资料的那份钟爱和执着启发并感动了他,如果没有李士钊提供的这些资料,自己是没有信心去编辑聊城摄影史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段培坤老人还没有闲下来的打算。现在,他正在整理聊城解放前古城区的庙宇馆所资料,根据史料记载和个人记忆,自己在电脑上制作这些庙宇馆所的示意图。“你看,聊城城区解放前有63座庙,鲁仲连射书台就在东关桥边,南关这边有一步三庙的说法。”段培坤老人拿出一份自制的示意图,铺在地上,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一张一米多长的示意图上,清晰地标注着关帝庙、七贤祠等解放前聊城庙宇建筑的位置。

  段培坤老人说,他拍摄和收集的这些图片资料是聊城历史的重要见证,他十分珍惜,要精心守护,为子孙后代保留这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全部为段培坤拍摄)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