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临清胡同游|大寺街:梵呗声中走出“商业帝国”

来源:聊城晚报  2022-01-07 16:20:57
A+A-
分享

  ■ 文/图 张燕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1909年12月28日,踏着高亢悠扬的梵呗声,以刘兆瑞为首的50余名白布商民把一块镌刻“永垂久远”的纪念碑送到临清“父母官”李仁天手中,感谢他体恤“土布商民获利至微”而撤销私行抽用布商渔利的政令。

  敬献纪念碑的50余名白布商民中,超过半数来自大寺街,“聚昌”布店的掌柜刘兆瑞是他们的会首。有了撤销私行抽用布商渔利这道“护身符”,大寺街的白布商民不再遭受私行盘剥之苦,而是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大寺街是一条东西向的古街,长200米,因中段路北建有大宁寺而得名。明清时期,这里是临清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如过江之鲫,从古街西头的运河涌入其中,留下“不去大寺街,不算到过临清”的佳话。

  如今,这条繁盛数百年的古街,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走向没落,而是换了一种身份继续守护在百姓身旁。每年约有5万信徒,循着悠悠的梵呗声,来到这片心灵的净土,为自己、家人和我们的国家祈求平安健康。

大寺街的老宅

  “不去大寺街,不算到过临清”

  提起大寺街,一定绕不开大宁寺。在刘兆瑞率领白布商人敬献纪念碑之前的630年,宋人为祈求平安顺遂,在运河东岸建造了这座古寺,它是临清第一大佛寺,旧时与静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临清四大宁寺”。

  大宁寺坐北朝南,占地1万余平方米,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祭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辅以对称禅堂、斋堂,殿、堂、室多达百余间,是“壮丽甲于诸刹”的建筑群。

  因靠近运河,交通便利,行人往来不绝,大宁寺香火一直长盛不衰。久而久之,一些精明的商人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从各地搜罗来奇珍异宝在此开店售卖,大寺街顺势而生,并一步步成长为临清的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大寺街的繁华足以媲美紫禁城对面的大栅栏。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临清直隶州志》对此有细致描绘:“东南纫绮,西北裘褐,鼓乐百货、金珠宝饰,皆萃于此,求取者争趋之,肩相摩也。”

  大寺街中,又以“大寺里”最为繁华。“‘大寺里’指大宁寺山门里,明清时期,来大宁寺烧香拜佛的人很多,在山门里东西两侧形成80余家商铺,俺家布铺就在那儿。”“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兆瑞曾孙刘英顺说。

  大宁寺经久不衰的香火,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商贾行人奔向这里;商贾行人的络绎不绝,又造就了大寺街和临清的繁华,并成为运河岸边的一座“商业帝国”,以致很多人发出“不去大寺街,不算到过临清”的感慨!

“大寺里”处的商铺

  “包袱客”刘氏家族

  刘兆瑞的祖上是沿街兜售白布的“行商”,即临清人口中的“包袱客”。这类商人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没有固定的商铺,而是背着装满白布的包袱走街串巷,或者推着小推车到集市上摆摊零售白布赚取碎银勉强度日。

  凭着诚信经营和吃苦耐劳的干劲儿,到清朝同治年间,也就是刘兆瑞的祖父这一辈,独具慧眼的刘家在香火长盛不衰的“大寺里”置下一间零售白布的店铺,取名“聚昌布铺”。铺子不算大,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布铺生意好,刘家人的生活也慢慢红火了起来。赚到第一桶金后,他们在公馆街买下一处占地500平方米的二进院落,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刘家是临清当地人,刘家老宅的建筑风格也沿用了鲁西北简单、朴实的建造特点。

  清末,刘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刘兆瑞一跃成为临清白布商会会首。刘兆瑞的女儿出嫁考棚街周家时,浩浩荡荡的六十四抬嫁妆颇为壮观。“打头的嫁妆已经进了周家门,结尾的嫁妆还没走出刘家门”,刘英顺说。

  1954年,我国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此时,刘氏家族的生意已由最初的一个布铺,发展到拥有“聚昌”“义祥”两个布铺的规模。率先完成公私合营后,刘氏家族的两个布铺以及经营布铺的十几人,均被并入临清市百货商店。

  刘氏家族史其实是一部浓缩的大寺街发展史,“茂盛”酱园、“至泰”当铺、“泰兴永”绸缎庄、“永乐园”饭店,百年来,从大寺街“发迹”的世家大族不胜枚举,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条胡同的“百年荣光”。

大寺街

  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或许是刘家布铺开在这里,自幼时起,刘英顺就对大寺街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如今,他虽然搬离了公馆街的刘氏老宅,但是,只要得闲,刘英顺总会到大寺街转上一圈。

  其实,像刘英顺这样“牵挂”大寺街的老住户还有很多。每年约有5万人奔向这里,大寺街在他们心中,已由最初的“商业中心”变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这里悠扬的梵呗声,能让他们烦躁的内心慢慢归于平静。

  作为临清现存的唯一一座完整的佛教寺院,大宁寺保存至今并非一帆风顺。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寿张农民王伦带领4000名民众起义,占领临清。清军火烧临清城,围剿起义军,大宁寺在这次战火中被焚烧大半。

  王伦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民国政府对大宁寺进行了多次增建、继修,使其成为“临清第一大佛寺”。遗憾的是,在经过“文革”浩劫后,拥有殿、堂、室百余间的大宁寺,只剩下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大雄宝殿。

  在刘英顺的记忆里,大寺街是从2011年开始再次热闹起来的。当年,围绕大运河申遗工作,我市对大雄宝殿的顶部、墙体及殿内佛像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使这座满目疮痍的佛寺重新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如今,大宁寺连同其所在的大寺街,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走向没落,而是换了一种身份继续守护在百姓身旁。虔诚的信徒们,无论走了多久,总会循着悠悠的梵呗声,再次回到这片心灵净土,缅怀过去,畅想未来。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