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部门 > 其他 >

父亲的北漂岁月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7-05 09:55:09
A+A-
分享

  □ 张承斌

  在我家的相册里,有一张父亲站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的照片,那是20世纪90年代,父亲在北京打工时,让工友拍摄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父亲的北漂岁月。

  1987年,我出生于莘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还比较落后,像电视机这种家电产品还是稀罕物件,如果谁家有一台,全村人都会扎堆来看。对于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家里的收入就指望一亩三分地,但仅靠种地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于是,一些头脑灵光的村民开始搞养殖、做生意,寻找致富新路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父亲也开始想办法挣钱,他养过猪,养过鸡,但是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不懂得科学养殖,最后能否赚钱基本都是靠运气,最后一算大多是白忙活。后来,父亲听说养鱼效益不错,加上家门口就有一个大坑,不服输的他又忙活起来。他用柴油机从井里抽了三天三夜的水,终于把大坑灌满了,然后又买来鱼苗撒到坑里。后来的几个月,他每天端着饵料盆到坑边喂鱼,期待着鱼苗长大后卖个好价钱。可惜,最后鱼贩给的价格很低,还不够人工费。向来慷慨的父亲干脆不卖了,直接免费送给村民吃了,那几天村里一直鱼肉飘香……

  虽然辛辛苦苦搞养殖最后没挣到钱,但父亲并不后悔,在他看来,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能闲着。

  当时,我三姨在北京工作生活,她帮父亲找了一份工作。于是,1994年,地里麦子播种完后,父亲就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客车。从此,父亲就成了一名北漂,开始了在北京打工的日子。

  父亲的工作地点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听他说,现在那个地方早已拆迁,今非昔比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在暑假跟着父亲去过他工作的地方,那是一个生产盆栽的工厂,里面有很多温室大棚,大棚里种植着品种繁多的花卉。父亲当时主要负责烧锅炉,有时候也去大棚里干一些浇水、打药、施肥、搬运等杂活。虽然工作不累,但琐事较多,一天到晚都很忙碌。当时的工资是七八百元,这让父亲很知足,因为打工比搞养殖更加稳定。

  那时候,每次父亲从北京回来,是我们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孩子们更是兴奋异常,因为父亲会带来很多好吃的零食,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有时候,他到家时已是凌晨,我们听到他和母亲说话就都醒了,兴奋地围着他打转,房间里叽叽喳喳、笑声不断……

  现在想来,父亲的北漂岁月并不容易:每次出发,他背着沉甸甸的包裹,先在路边拦车到河南范县(我的老家距离范县较近),再从范县汽车站搭乘客车去北京。客车往往下午两点从范县发车,第二天早晨才能到北京。之所以需要这么久,是因为那时候没有高速,只能走“下道”,路程遥远,车速也不快,中间还要停车多次让旅客如厕。有时候,客车停车时间较长,一些乘客就会去附近饭店吃饭或者去超市购物。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去过,饿了就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他文化程度不高,到了北京下了车后,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又不舍得花钱打车,每次都是三姨开车去接他。干活的时候,温室大棚里温度很高,他要经常弯着腰浇水、施肥甚至搬运物品,干一会儿就浑身是汗。但是父亲从不觉得苦,用勤劳和勇敢为自己的小家而打拼,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前行,是他引以为豪的事。

  在北京打工期间,他和工友也会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去逛一逛,天安门、天坛、动物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时候数码相机还没有兴起,拍照用的都是安装胶卷的相机,拍完后还要去照相馆里冲洗。父亲那时候也留下了几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它们都被珍藏在一个相册里,记录着父亲奋斗的青春。

  父亲的北漂岁月,如同时代浪潮的一朵浪花,看似渺小,但也奏响了父亲乃至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交响曲。这曲子里,有背井离乡的无奈,有乡愁难解的烦忧,有风华正茂的张扬,也有追逐梦想的勇敢,虽早已随风而逝,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