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您的位置:> > >

邢梅萍: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

来源:聊城日报  2022-03-18 11:08:48
A+A-
分享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3月5日上午9时,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堂语言训练课正在进行,授课教师是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邢梅萍。

  与外界想象中的语言训练课程不同,在邢梅萍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多,不断有学生被请到讲台演讲,以锻炼表达能力。演讲内容包括“你有没有坚持做一件事?坚持了多久?”“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遇到人生沟沟坎坎,你怎么选择?”等等。

  每名学生讲完,邢梅萍都现场点评,指出亮点和不足。记者注意到,在这些点评中,邢梅萍加入了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珍惜当下,认真学习,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任教多年,邢梅萍对此的理解是,要从实践层面对教育内容和发展路径进行积极探讨。

  事实上,邢梅萍多年以来一直在做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提升综合素养。无论她教授的普通话、朗诵与演讲课,还是礼仪课,都要求学生历经课前准备、课上分享、训练、互评一整套流程,以至于不少学生觉得“压力山大”。

  她从不“满堂灌”,而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测评。尤其是在朗诵与演讲课上,她给出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分组调研、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分享,与他人合作共赢。

  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对学生是一大考验,对老师同样如此。邢梅萍几十年如一日,每堂课都精心准备,教案常改常新。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对老师来说,学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邢梅萍说,现在的教育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学生想了解知识,上网检索就能做到。老师更需要做的,是走进学生的心灵,直面学生的问题,结合价值观教育、红色思政,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邢老师的课让我受益良多。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2021级汉语言文学5班学生耿新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邢梅萍相信,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思政课,以思考带动能力素养提升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学生心中发芽。

  如今,邢梅萍把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更多学生学以致用,留在聊城发展。

【编辑:庞玉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日报社/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